高校资助工作全周期育人链条
谭萌
南阳理工学院 河南省南阳市 473004
一、高校资助工作全周期育人链条研究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再到如今逐步普及化,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稳步提升,2022 年已达 59.6%,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子有机会踏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然而,在这一积极发展趋势背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也日益庞大。相关调研表明,在高校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约在 20%-30% 之间,他们面临着经济压力、学业挑战、心理负担等多重困境。
传统的高校资助工作模式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学业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一方面,资助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经济资助为主,如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的关注。例如,部分学生虽然获得了经济资助,但在学业规划、职业选择、心理调适等方面仍存在困惑和困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1]。另一方面,传统资助工作缺乏对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关注,往往只注重入学时的经济帮扶,而忽视了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需求变化,导致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
在此背景下,构建全周期育人链条成为高校资助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全周期育人链条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资助工作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资助和育人服务。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有助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还能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和育人质量,推动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全周期育人链条的构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资助工作全周期育人链条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新要求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兴行业和职业不断涌现[2]。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相关就业市场调研报告显示,超过 80% 的企业在招聘时将综合素质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例如,在科技领域,企业不仅需要员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能够快速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具备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合作能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转变育人理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
(二)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育人目标的转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育人目标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高校教育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如今,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社会担当的高素质人才。例如,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然而,要实现这一育人目标,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构建一个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的育人体系。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元化需求的凸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面临着经济压力,还在学业、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多样化需求。在学业方面,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或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不理想,需要更多的学业指导和帮助。在心理方面,他们可能因为经济压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支持和疏导。在职业规划方面,他们往往缺乏对职业市场的了解和职业规划的意识,需要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据相关调查显示,超过 60% 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业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超过 70% 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加强职业规划指导。然而,传统的高校资助工作模式主要侧重于经济资助,难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四)政策导向推动育人理念革新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相关政策文件为全周期育人链条理念的提出提供了明确指引。2017 年 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这一政策要求高校打破传统育人模式的局限,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此外,教育部正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超常规培养拔尖学生为重点,全方位谋划、全要素改革、全周期支持、全链条衔接,打造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新格局,强调推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要在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职业发展阶段进行有序衔接,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扩大基础学科生源基础,探索学生毕业后发展的长周期支持。这些政策导向都促使高校重新审视育人工作,全周期育人链条理念应运而生。
三、高校资助工作全周期育人链条的核心内涵解读
(一)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
全周期育人链条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作为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在育人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育人服务 [3]。例如,在学业指导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辅导;在职业规划方面,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和职业目标,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
全周期育人链条理念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育人服务 [4]。在学生入学阶段,要注重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目标;在学习阶段,要加强学业指导和专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在心理发展阶段,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在职业规划阶段,要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明确职业目标,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能够为学生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三)整合多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全周期育人链条理念强调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学校是育人工作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社会是学生实践和发展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例如,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育人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四、结语
构建高校资助工作全周期育人链条,是时代进步、教育变革以及学生诉求共同推动下必然出现的成果。所推行的根深叶茂工作模式,是应用型高校针对自身情况开展的本土化实践探索,该模式若能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全程育人、协同育人”的核心要义就能给地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有益参考。未来,高校资助工作要持续加强理论层面的创新以及实践方面的探索,既要深入探究全周期育人规律,优化育人链条的顶层规划,又要依据区域特点和学校定位,塑造更多可广泛推广的育人模式。如此才能切实达成资助工作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为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人才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桂坤 .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建设路径探索—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视角 [J]. 黑龙江教育 (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5,(09):25-29.
[2] 赵珥希 , 张欣然 . 我国高校资助育人的现状、困境及路径选择 [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04):134-140.
[3] 岳媛媛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路径研究 [J]. 河南教育 ( 高教 ),2025,(08):12-13.
[4] 韩莹, 陆来来. 高校“资助 + ”协同联动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现路径 [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4,33(06):75-81.
作者简介:谭萌,1994 年9 月21 日,男,汉族,四川广安,硕士研究生,讲师,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