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家校社联动视角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协同策略探究

作者

陈雪莲

重庆市渝北区新牌坊小学校 重庆市渝北区 401147

一、家庭以情感滋养夯实心理成长根基

对小学生来说,家庭是最能给他们心理安全感的地方。因此,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重点通过平常的互动传递关心,帮孩子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其实很多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他们的心理情况反而不够在意,他们的这种想法必须要改变,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融入到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家长可以每天拿出 15 到 20 分钟和孩子聊聊天,关心孩子今天有没有什么开心事儿或不开心的事想跟爸爸妈妈说,尽量用平等的语气让孩子愿意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而且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家长的教育方式也需随之调调。例如,低年级的孩子对父母有着比较强烈的依赖感,也容易和同学发生矛盾,对此家长可以多陪孩子读绘本,借此帮助孩子认识情绪,也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教孩子如何和同学相处,指导他们如何调节自身情绪。到了高年级,孩子的学习压力增加,还会产生自我能力怀疑,这时家长不要总拿自家孩子跟别人比,而是应多夸夸孩子的进步,同时,家长也不要一味替孩子做主,在报兴趣班、安排时间这些事情上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给他们一些自主权,帮孩子建立自信心。另外,家长还需主动跟学校联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以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并与班主任教师时长沟通就孩子学习、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为孩子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助力他们形成良好心理状态。

二、学校以专业引导构建教育核心体系

学校是系统教孩子知识的场所,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需要依靠专业资源搭建框架,将预防、干预、辅导各个环节都纳入其中。例如,学校教师设计课程时,一定不能将心理健康课程与其他课程割裂,而是要和语文、美术、体育等学科结合起来。比如,教师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在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时可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别人的想法,还有教师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将心里的压力用颜色、线条呈现出来。再者,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兼顾专业和全面。学校可以邀请心理学专职老师每学期来校给本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指导本校教师如何判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这样学校教师就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也能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以防止他们的心理问题变得越发严重 [1]。另外,学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注意观察学生情况,每学期都要利用量表测评组织两次心理健康检查。如果学生只是存在轻微的心理问题,教师可每周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开导,如果学生问题比较严重,教师则要及时联系家长,并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注意定期了解其恢复情况。

三、社会整合资源,拓展实践支持场景

在家校社联动多元协同育人中,社会方面需发挥整合资源的优势,给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实践场所,弥补家庭和学校在场所上的不足。其中社区因为距离家里较近,是最基层的组织,社区可以联合本地企业、公益机构组织心理健康服务站,每周休息日举办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例如,社区可以组织情绪管理工作坊活动,通过让学生拼图、相互讲故事等,引导他们学会调节不良情绪。

至于留守儿童、家里有困难的学生等这些特殊群体,社会力量则需精准帮扶。公益机构可以组织一对一结对陪伴活动,寻找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到这些学生家中,辅导他们写作业、和他们玩亲子游戏,弥补他们缺失的亲情陪伴。而且,社区可以联合心理咨询机构为这些特殊学生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心理支持,指导他们缓解心理压力。除此之外,社会还需营造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图书馆、科技馆这些地方可以专门设置心理健康区,放些小学生能看懂的心理科普书,还可以举办心理健康展览,让小学生在参观同时也能学到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好环境。

四、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保障形成教育合力

想要形成家校社会多元协同育人,离不开完善的机制,学校需要从沟通、资源、责任三方面搭建联动框架 [2]。在沟通方面,学校可以建设家校社线上沟通群,每周发送心理健康小贴士,家长也可以群中谈谈孩子在家的情绪情况,社区则要及时把活动通知发出,确保大家随时互通信息。而且,学校每学期还可组织一次线下的三方座谈会,邀请心理专家来校一起商量如何通过家校社联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至于资源共享方面,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室,让社区组织居民、家长去参加心理培训,社区给学校提供场地,支持学校组织户外的心理拓展活动,社会公益机构则要给家长、学校提供专业帮助,比如免费的心理测评工具、请专家来讲课等,让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育人工作的重要构成,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我国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变得越发重视,还将其当做了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2021 年教育部办公厅版本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从而全方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对于小学这一教育基础阶段,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协同育人,既有利于构建系统化心理健康教育,还能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潇津 .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家校社”联动课程体系构建 [J].上海教育 ,2024,(12):56-57.

[2] 陈丽 . 家校社联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作机制的实证分析——基于对广东省部分高校的调研[J]. 改革与开放,2025,(01):25-34.

陈雪莲(1982.4.10)女,汉族,重庆,本科,职称:中级教师,单位:,研究方向:小学德育

基金项目:“家校社”联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是渝北区新牌坊小学校承担的渝北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 年度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 : YBJK2024-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