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

作者

曾繁超

广州市从化区良口中学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教学中可以反映实际问题 . 通过对本市的几所初中进行走访 , 与多名一线教师进行深入交流 , 询问了其平常的教学模式以及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注重情况 . 从走访结果来看 , 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制约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 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将其汇总成如下两点:

1.1 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重结果、轻思维

虽说当前学界提出了诸多创新的教学方式 , 如项目式教学、大单元教学、情景教学等 , 但从实际来看 , 在日常教学中仍以教师讲解、学生模仿的传统模式为主导 , 大多数教师关注的依然是学生解题步骤是否完整、答案是否正确 ,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关注度不高 . 比如在讲解几何证明题时 , 不少教师都倾向于直接呈现标准答案的书写格式 , 要求学生“背步骤”而非理解每一步的逻辑依据 .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 学生虽然能快速掌握某类题型的固定解法 , 但一旦遇到条件变化或题型创新 , 如添加辅助线、变换图形位置等 , 则会因对原理理解不透彻导致陷入迷茫 . 这一类问题在实际中教学的表现形式有三种 . 一是课堂互动流于形式 , 教师提问多围绕“答案是什么”而非“为什么这样想”展开 , 学生只需要回答计算结果或定理名称 , 无须解释思考路径 . 二是解题教学“碎片化”. 很多教师常将综合问题拆解为孤立步骤 , 要求学生按固定顺序操作 , 导致学生难以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 三是思维替代现象较为普遍 . 部分教师为节省课堂时间,直接代替学生完成分析、归纳等关键思维环节.这种“包办式”教学看似高效 , 实则剥夺了学生体验猜想、试错、反思的机会 , 削弱了其独立思考和逻辑建构的能力.

1.2 评价体系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评估

当前的教学评价仍以考试成绩为核心 , 而试卷命题与评分标准更侧重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计算熟练度 , 对思维品质的考查较为模糊 . 比如当前大多数学校期中、期末试题中有超过 80% 的题目为直接套用公式的基础题 , 仅有少量压轴题涉及逻辑推理或创新思考 . 这种评价导向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倾向于求稳 , 也就是反复训练高频考点 , 而忽视了对学生分析、建模、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 . 而该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两种表现形式 . 一是作业设计缺乏思维层次 . 多数练习题属于模仿例题的类型 , 只需机械代入公式即可完成 , 缺乏开放性和探究性 . 如代数作业常出现大量类似于解方程“ 3x+5=20 ”的重复训练 , 大多只换个数字 , 少有设计出根据生活情境自编方程并解释方程合理性的作业任务 .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会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 大多数教师在批改作业或试卷时 , 只会关注答案是否正确 , 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思维活动过程并不关心 , 如学生的推导过程是怎样的、学生是怎么对这个图形进行分析的、学生是怎么假设验证的 . 很少有教师会主动从这些方面进行评价并反馈给学生, 大多是学生对了就得分, 错了就扣分.

2 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2.1 巧借问题驱动, 激活学生逻辑思维

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 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 梯度性、逻辑性、启发性的问题可驱动学生主动投身于问题解决之中 , 使之在分析及回答问题中有逻辑地思考 , 继而达到激活其逻辑思维的目标 . 且有趣、引人思考的问题也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增加其课堂投入度 ,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精神尤为关键 . 高水平的问题驱动并非停留于简单的一问一答中 , 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式、逻辑性的问题驱动下 , 启迪学生的思维 , 帮助其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逻辑推理得出新的见解、产生新的认知 . 因而 ,数学教师应善于并乐于进行逻辑性提问 , 将问题作为激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钥匙 .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概念”的教学中 , 老师首先要能从生活角度着手设计问题 : 在生活里大家有没有见过两条永远不会交叉的线 ? 黑板的上下两条边 , 它们是什么关系 ? 有没有可能相交 ? 以黑板上下边这类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为例 , 激活学生的观察及思考意识 , 并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行线“不相交”的特点 , 为引出平行线概念作铺垫 . 紧接着 ,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两条直线 , 并继续提问 : 同一个平面内 , 随着直线不断延长 , 它们会相交吗 ? 假如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 , 还能用我们刚才对黑板上下边的观察方法, 来

2.2 项目活动助力, 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除接受学习外 ,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数学课堂中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视察、试验、推理等 . 项目探究作为新课程下重点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 , 相较于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更具实践性及探究性 , 故而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 更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究空间 , 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 , 助推其认知水平的提升 . 因而 , 教师也可以设计多元性、综合性的项目探究活动 , 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进一步赋能 .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教学中 , 教师在讲解基本的扇形图、条形图和折线图之后 , 可聚焦于课程主题设计一个“汽车销售数据统计”的项目活动 , 为学生提供过去一年中本地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汽车销售数据资料 , 紧接着给出具体的项目任务 : 任务 1 对教师提供的数据进行筛选、分类和汇总 , 剔除无效或错误数据 , 并按品牌、车型、季度等维度对数据进行整理 , 方便后续分析 . 任务 2 思考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 如品牌销售总量对比适合用柱状图 , 各品牌市场占有率用扇形图 , 某一热门车型全年销量变化则用折线图 ). 任务 3 运用绘图工具准确绘制选定的统计图 , 并详细标注出图表标题、坐标轴标签、图例等元素 , 保证图表清晰、准确 . 任务 4 根据绘制的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 总结出哪些品牌销量增长迅速、哪些车型在特定季度更受欢迎 , 并提出关于本地汽车市场发展趋势的有益见解 . 任务期间 ,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场所 ,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 以小组分工的形式完成任务 , 并以“项目报告”的形式提交任务 . 教师在此过程中的干预减弱 , 学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 思维彻底解放 , 在“数据整理与筛选”中培养了逻辑分类思维 , 在“选择合适统计图”实现了逻辑性、综合性思考 ,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 其整体学习效果也会更佳.

3 结语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 , 数学学科以其高度的抽象性与逻辑严密性 , 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计算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而随着新课标的不断修订与完善 , 初中数学迎来了更高的要求和使命 , 强调在“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充分发挥数学课程育人功能”的基础上 , 着力于培育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和进行创新时所需的关键能力”, 即逻辑思维能力 . 这一背景下 , 数学课程也不得不守正创新 , 探寻更为新颖、有效的教学策略 , 全面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为学生的数学探究及终身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 刘志远 .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A] 第二届创新教育与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 [C]. 延安市教育学会 , 延安市教育学会 ,2022:6.

[2] 葛基雲 , 李伟莉 .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J]. 学苑教育 ,2022,(15):27-28+31.

[3] 张芳 .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路径浅析 [J].当代家庭教育 ,2022,(13):116-118.

[4] 吴达辉 .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分析 [J]. 考试周刊 ,2022,(18):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