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龙丽红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锦阳小学 336400
统编版教材精选文质兼美的典范文本,为文本细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部分教师对文本核心价值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环节设计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沉潜文字,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停留于情节概括与信息提取层面,难以体味语言的精妙与思想的深度。应用文本细读策略,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通过精细化、深层次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穿透文字表层,触摸文本内在的肌理与灵魂,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的、深度的阅读者。
深入研读文本中的关键词语与核心句段,是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主旨、体会作者匠心、感受语言魅力的基础。教师需要敏锐捕捉那些承载丰富意蕴或体现独特表达的字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揣摩,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象的认知与情感体验【1】。这种聚焦式的细读训练,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使其在字斟句酌中领悟表达的精准性与艺术性,为深度理解文本奠定坚实的根基。
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细读描写草原辽阔与蒙汉情深的语句。开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的“这次”,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其蕴含的期待与初见的新鲜感。描写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句子成为焦点,教师组织学生对比“一碧千里”描绘的纯粹绿色画卷与“并不茫茫”所传递的清晰明朗之感,想象天地相接的壮阔景象。品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时,教师让学生联系美术知识理解“渲染”与“勾勒”的差异,体会草原小丘自然流畅、柔和无界的独特美感。对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收束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何忍别”表达的难舍难分之情与“话斜阳”营造的温馨绵长意境,感受民族情谊的深厚。整个细读过程紧扣核心词句,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比较辨析,不仅理解了草原风光之美,更深刻体会到字里行间流淌的民族深情,文本感知力获得有效锤炼。
二、搭建问题阶梯,深化思维层次
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是驱动文本细读、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引擎。教师需要摒弃零散随意的提问,依据文本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路径,精心构建层次分明、递进性强的问题序列。这些问题从事实性信息提取起步,逐步过渡到对语言形式的分析、对隐含意义的推断、对作者意图的揣摩以及对文本价值的评判。这种阶梯式的问题引导,能够有效克服学生思维的惰性,牵引其思维不断爬升,实现从“读懂了什么”向“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以及“我如何看待”的深度跨越【2】。
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为例,教师首先抛出基础性问题:“桑娜在什么情况下抱回了邻居西蒙的孩子?”引导学生梳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与直接原因。继而提出分析性问题:“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体会。”促使学生细读桑娜忐忑不安的独白,感受其善良本性中的矛盾挣扎。接着追问探究性问题:“渔夫回家得知西蒙死讯后,他的反应和决定是什么?这与桑娜的想法有何异同?”引导学生对比夫妻二人的表现,体会底层人物在艰难中闪耀的人性光辉。最后抛出评价性问题:“‘穷人’这个标题有何深意?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引导学生超越情节本身,思考标题的象征意义与作品的社会关怀主题。这一系列问题如同思维的阶梯,教师引领学生从情节复述走向人物心理分析,从人物行为比较走向主题思想探讨,学生在逐层深入的文本细读与思考中,思维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三、创设多元情境,激活情感体验
文本细读不仅是理性的分析过程,更是感性的浸润与共鸣过程。创设贴近文本内容、符合学生经验、形式多样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跨越时空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对话。教师可以借助生动的语言描绘、直观的视听媒体、角色扮演的亲历体验或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手段,营造沉浸式的细读氛围。情境的代入感能够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的隔膜,使其在身临其境中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画面、声音和情感流动,从而更深刻地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和人文内涵,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升华。
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时,教师着力创设情境以激活学生对深沉母爱的体悟。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范读,将“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等描写母亲工作场景的文字化作具象的画面。播放旧厂房嘈杂环境音的音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母亲在恶劣条件下工作的艰辛。组织学生模拟文中“我”与母亲对话的场景,特别是母亲“塞”钱给“我”买书的动作和“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句朴素而有力的话语,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亲身体会母亲的无私付出与坚定支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你是否有过被父母默默支持、无私付出的经历?那一刻你的感受如何?”促使学生将文本情感与个人体验相连接。多元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对文中母亲的形象感知从抽象走向具体,对母爱的伟大理解从概念认知走向深切的情感共鸣,文本细读由此获得了情感的温度与深度。
四、引导互文参照,拓展解读视野
将目标文本置于更广阔的文本网络中进行参照阅读,是深化文本细读、拓展学生解读视野的有效路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并建立目标文本与其他相关文本(如作者的其他作品、同主题作品、同体裁作品、背景资料等)之间的联系点。通过比较、对照、印证、补充等互文性阅读活动,学生得以跳出单一文本的局限,在文本间的对话中更清晰地辨识目标文本的独特个性,更深入地理解其创作手法、思想内涵与文化渊源。互文参照不仅丰富了文本解读的维度,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批判性阅读的思维习惯。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的教学为例,教师引入互文参照深化理解。课堂伊始,教师简要介绍梁启超写作此文时中国积贫积弱、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时代背景,提供理解作者强烈忧患意识与振兴期盼的历史语境。细读文中比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时,教师引入《少年中国说》原文中更为激越澎湃的段落作为补充,让学生感受梁启超对少年与国家命运关系的深刻洞见和急切呼唤。将文中象征新生力量的意象(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与同时期鲁迅作品中部分象征意象进行初步对比,引导学生体会不同作家在民族危亡时刻相似的救亡图存情怀以及不同的表达风格。最后,教师展示近现代中国杰出少年(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迹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梁启超的期望在历史长河中的回响与实现。这种互文参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把课文放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与文学脉络中审视,对文本承载的强国梦想与历史责任理解得更为立体和深刻,解读视野得到有效拓展。
结语:文本细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深化、提升实效的必由之路。它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力与精细的教学设计能力,通过聚焦核心语词、构建问题阶梯、创设共鸣情境、引入互文参照等策略,引导学生沉潜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实现从表层信息获取向深度理解、批判思维与审美鉴赏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郑帆 . 文本细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J]. 嘉应文学 ,2025,(09):179-181.
[2] 杨香莲 . 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J]. 启迪与智慧 ( 上 ),2025,(06):44-46.
作者简介:龙丽红 女 汉 江西省宜春市 本科
职称: 中小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 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