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协同与支部育人共同体“双轮驱动”的生态重塑研究
王聪
华北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
一、引言
当“大思政”工作格局下沉到每一间教室与每一次支部活动,高校思政教育已步入“微深耕”阶段,政策粒度更细、育人颗粒度更密,课程思政与学生党支部被同期推向“双轮”位置,共同承载价值引领职能。然而,教师备课的逻辑与支部生活的节奏往往各唱各调,同一批学生在“课堂听众”与“组织成员”身份之间频繁切换,认知热量与情感热量难以叠加,反而因时空错位造成能量耗散大于互补,形成“并置而不耦合”的生态裂缝。在教育生态视域下回应“课堂—支部如何由并置到共生”这一微观命题这一时代提问,借助“养分—栖息地”隐喻,将课程思政视为专业知识土壤中的价值养分,将支部育人共同体看作组织情感层面的栖息地带,通过测度失衡、设计重塑路径并嵌入保障要点,构建一个可验证、可迁移的简化模型,为高校实现真正意义的“双轮驱动”提供理念坐标与实践切口。
二、理念阐释
课程思政的“养分”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扎根于专业知识的深厚土壤,借助概念推演、数据论证与学术话语的合法框架,将价值目标悄然转化为可吸收、可验证、可迁移的“微量元素”;支部育人共同体则更像一片“栖息地”,以组织仪式、情感温度与身份象征为植被,为学生提供持续再生产的归属感与安全阀。前者强调理性认知的悄然渗透,后者侧重情感认同的公开宣告,两者在生态位上本应互补,却因时空区隔与话语差异而长期分立。生态重塑的首要任务,便是打破“养分”与“栖息地”之间的隔膜,让隐匿在学术逻辑中的价值元素获得情感发酵的场域,也让仪式化再生产中生成的认同热量能够反向输回课堂,形成双向循环、动态平衡的新育人场域。
在这一隐喻框架下,“能量循环”意味着知识养分与情感热量的往复流动,避免单向灌输造成的温度骤降;“信息互通”强调课堂案例与组织叙事的无缝转译,防止话语差异带来的意义耗散;“主体互联”则追求教师、支委、学生三方角色的弹性互补,而非固定边界的功能切割。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理念阐释并非具体操作手册,其价值在于为后续路径设计提供不可偏离的坐标系:任何技术化手段一旦脱离“养分—栖息地”的生态逻辑,便容易滑回到机械叠加、指标拼盘的旧轨道,最终使“双轮驱动”沦为新一轮的形式主义。因此,生态重塑的深层要义,是先让理念生根,再让路径发芽,以价值共识驾驭工具理性,实现课程思政与支部育人的真正共生。
三、失衡现状
在“课程—支部”双轮驱动的政策话语中,课堂被赋予“养分”供给功能,支部则承担“栖息地”培育职责,二者本应构成互补循环;然而,教育生态的实然图景却呈现出明显的能量落差与角色错位。课程思政的养分往往停留在知识传递层面,其价值目标隐匿于学术逻辑之中,缺乏向组织情感迁移的通道;而支部育人共同体虽具备仪式化再生产的情感优势,却因议题设置与课堂内容脱节,难以承接专业知识的持续滋养。养分侧的温度无法向栖息地扩散,栖息地的认同热量亦难以回流课堂,导致“双轮”在生态位上并置却不耦合,形成“热量断链”与“意义漂移”并存的结构性失衡。
进一步看,这种失衡背后隐藏着话语系统与制度逻辑的深度分裂:课堂叙事强调理性论证与学科规范,支部叙事则偏向价值宣示与身份象征,两者在时空安排、评价导向与角色期待上各自为政,缺乏共同的意义母本与转换机制。教师与支委在制度身份上分属教学与党建两条线,考核权重、时间节奏与资源通道难以同步,致使“协同”停留在口号层面。学生则在两种话语体系中不断切换认知框架,既无法在课堂上获得情感锚定,也难以在支部中延续知识探究,最终造成主体体验碎片化与价值认同悬浮化。生态位的错位与能量流的断裂,使得“双轮驱动”陷入空转,育人合力被悄然耗散,生态重塑的必要性由此凸显。
四、重塑路径
(一)养分同步:课程目标与支部主题“同题共答”
养分同步的要义在于让课程目标与支部主题在同一议题上相遇,形成“同题共答”的纵向贯通。学期伊始,教学团队与支委围绕课程核心知识点与年度党建主线举行“议题撮合会”,以价值契合度与学术深度为双坐标,共同绘制“养分—议题”映射表;一旦议题锚定,课堂负责理性论证与知识铺陈,支部负责情感体验与行动延伸,两者在内容层面共享同一文本,在节奏层面遵循同一节拍,学生因此不再需要在不同话语体系间频繁切换,而是在同一议题下获得“认知—情感”双重浸润。以《中国近代史纲要》为例,“抗战金融动员”可被设定为课程的知识节点,同时成为支部“红色经济调研”主题的行动入口,课堂讲授数据与史料,支部跟进田野与访谈,知识习得与价值体验被缝合于同一历史情境,养分在学术逻辑中得到确证,在组织生活中被再度温热,从而完成从理性到情感的无损迁移。
(二)叙事互文:课堂案例与支部活动双向嵌入
叙事互文旨在打破课堂与支部之间的“信息壁”,通过双向嵌入实现意义的二次发酵。教师可将支部暑期社会实践视频剪辑成“微叙事”,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把原本属于组织场域的鲜活场景植入知识讲授之前,使价值情境先于概念出场,激发学生的情感预期;反过来,支部也可将课堂产生的优秀读书报告、调研成果改编为情景剧、微党课或主题党日剧本,在组织生活中进行沉浸式演示,让学术文本以情感化、仪式化的方式重获新生。如此循环,课堂不再是一次性消费的“知识快递”,支部也不再是孤立封闭的“仪式孤岛”,两类叙事在内容、形式与情感温度上互为素材、互为观众、互为评价,信息在跨界流动中不断被再阐释、再赋值,形成持续升温的意义热循环,最终把“课上说完、课下清零”的惯性扭转为“跨场域持续发酵”的新常态。
(三)情感回流:学分积分与组织认同“双轨激励”
情感回流的关键在于把分数评价与身份认同重新挂钩,构建“双轨激励”的闭合通道。传统模式下,课程学分与组织生活积分各自独立,学生往往因功利计算而顾此失彼;生态重塑则通过设立“思政学分账户”与“先锋积分池”,让同一行为在两条轨道上都获得承认——参与支部同题活动可兑换课程平时成绩,课堂产出的优秀作业亦可转换为评优推先的组织资本。由此,分数不再是冰冷的学业符号,而成为情感投入的凭证;身份也不再是抽象的荣誉标签,而转化为可见的学业收益。双轨并行使得学生每一次价值实践都能同时回应“我能得到什么”与“我是谁”的双重追问,情感能量在制度化的回流通道中不断被积蓄、被放大,最终推动“课堂—支部”由外部并置走向内部共生,完成从理性认同到情感归属的完整闭环,实现育人生态的真正耦合。
五、保障要点
(一)制度统筹:党委高位掌舵与双负责人荣辱共同体制度统筹是生态重塑的“底盘工程”,唯有党委统一领导、高位推动,才能把课程与部从“并行线”扭成“螺旋线”。具体而言,校党委需在学期初发布“同题共答”导向清单,明确本学期党建主线与教学重点的契合域;教研室与支部必须设立“双负责人”,二者在开学两周内联合递交协同计划,内容涵盖议题映射表、叙事互文方案、情感回流细则以及时间表、路线图、考核点,一经学院党委审定即进入校级督导视野。为强化刚性约束,文件应明确规定:未按期递交计划或评估不达标的教学团队,不得申报校级教学成果奖、不得参评一流课程,支部书记同步失去“双带头人”评优资格;通过“双向冻结”把学术荣誉与组织荣誉捆绑,迫使双方在制度层面结成“荣辱共同体”。同时,党委应建立“季度调度会 + 年度述职会”的双层闭环:季度会由教务、组织、学工、人事四部门联署听取进展,现场晾晒问题;年度会则由校党委书记主持,邀请师生代表、行业导师、校外专家现场质询,把“同题共答”从部门任务上升为学校战略。更关键的是,制度设计要为基层创新留出“白名单”:对敢于突破学院壁垒、跨学科组建“课程—支部”联合团队的负责人,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绩效分配上给予额外系数,形成“上级掌舵、基层划船”的良性治理格局;由此,制度不再是外在的“紧箍咒”,而成为激发协同动力的“发动机”,让养分与栖息地在同一制度温床上持续生长。
(二)资源共享:红色案例云库与统一接口的生态化配置
资源共享旨在打通课堂与支部之间的“资源栓塞”,通过建立“红色案例云库”与统一接口,实现校外导师、红色基地、行业数据的多向流入。学校层面应依托智慧校园搭建开源式数字平台,设置课程端、支部端、导师端、基地端四类入口:课程端负责上传教学案例、知识点与情境素材;支部端导入实践方案、主题党日设计与学生成长档案;导师端与基地端提供实时更新的行业动态、政策文件、田野数据与影像资料,所有资源按“价值契合度—学科契合度—区域契合度”三维标签自动聚类,教师与支委可通过关键词一键检索、在线组装,避免重复开发与信息孤岛。平台背后需设立“资源经纪人”角色,由党委教师工作部与地方党史、文旅、发改委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把红色场馆、龙头企业、社区治理现场统一编入课程大纲,形成“一张地图、多条线路、全校共享”的实体支持网络;同时制定资源准入与退出标准,凡连续三年使用率为零的案例或基地,自动进入“休眠库”,确保平台内容始终鲜活。更重要的是,共享机制要嵌入激励条款:教师上传原创案例被支部采用并产生示范效应的,计入教学业绩点;支部开发实践线路被课堂引用的,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加分;行业导师提供真实项目并被师生共同完成的,授予“协同育人勋章”,在地方媒体集中宣传。通过数字平台与实体网络双轮并行、线上标签与线下线路相互映射,课堂与支部不再各自“多头联系”,而是在同一资源生态中“各取所需、即时匹配”,使养分来源多样化、栖息地场景丰富化,为学生提供“认知—情感—行动”连贯且可回溯的育人体验。
(三)评价双指标:学生评教与组织生活质量并重的复合天平
课堂与支部若想真正同频共振,必须在评价端安装同一根“指针”。学校将学生评教与组织生活质量设为等权重指标,前者聚焦价值引领感知与情感投入,后者侧重主题契合与叙事互文;二者相互校验、相互增量,教师无法以学术名义回避育人,支部也难以用政治正确替代实效,双轮在复合天平上被迫保持动态平衡,协同育人由此获得可量化、可比较、可问责的制度支点。
(四)年度生态体检:第三方韧性诊断与红黄复育的闭环治理
生态重塑需由外部视角提供“反光镜”。学校引入独立评估机构,对养分同步、叙事互文、情感回流进行年度韧性诊断,发布指数并划定红黄绿区间:绿色持续放行,黄色发出观察,红色即刻触发复育。整改方案、复评程序与资源划拨硬挂钩,形成“诊断—预警—修复—再诊断”的闭环,确保课堂与支部的能量循环始终处于韧性区间,育人生态得以长效常青。
六、结论
生态重塑让“课程—支部”由并置齿轮转为共生轮盘:养分同步使知识在同题共答中升温,叙事互文让意义在双向嵌入里持续发酵,情感回流借双轨激励把分数与身份重新焊接;制度统筹、资源共享、评价双指标与年度体检共同构成外环保障,确保能量循环不断链、意义生产不漂移。当课堂理性与支部情感在同一生态位内互哺互补,育人合力便不再依赖临时动员,而内化为常态机制;至此,“双轮驱动”真正从政策修辞走向学校日常,从项目式协同迈向生态化共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可持续、可扩散、可自我更新的韧性模式。
参考文献:
[1] 郭亚萍,李宝军,刘小康 .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究 [J]. 文教资料,2025(7):75-78,82.
[2] 刘中美,陈浩,文贤,等 . 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 [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40(2):37-40.
[3] 赵攀,范雯芩,杨晓鹏,等. 高校学生党支部育人模式探赜[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33-35.
[4] 刘舒婕 . “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背景下学生党支部育人途径探究 [J]. 科学咨询,2024(9):72-75.
[5] 朱雅鑫 . 高校功能型党支部育人实效探究 [J]. 智库时代,2025(7):34-36.
[6] 杨文君,刘新,龙鹤,等 .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学生党支部育人探索与实践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0):186-187.
[7] 周彬 . 矩阵式党支部育人机制探究 [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6):196-197.
[8] 许甜甜 . 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路径研究 [J]. 办公室业务,2024(13):189-192.
[9] 郭春香,王青 . 基层教师党支部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机制的实践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2024,45(3):194-196.
[10] 杨微,黄毅 . 高校教师党支部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 科学咨询,2025(10):17-20.
[11] 王孟环,廖永华,冯杜. 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 南方论刊,2025(6):98-100.
[12] 傅为 . 高校课程思政与教师党支部建设双向融合研究 [J]. 宿州学院学报,2024,39(11):16-19.
基金项目:1.2025 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课题编号:GXDJ2025A010,课程思政与教师支部建设“双轮驱动”实践路径研究);2.2025 年度华北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研究课题(课题编号:DJZD202502,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学生党支部建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