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生物实验与概念教学整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作者

孙小瑜

浙江省嵊州市黄泽中学 312455

随着生物学核心素养教育的深化,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创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成为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本研究聚焦实验与概念教学的有机整合,通过设计阶梯式探究活动,构建从现象观察到规律提炼的完整认知链条。以遗传学与进化生物学为切入点,探讨实验载体选择、教具模型开发以及评价体系优化等关键环节,旨在揭示实践与理论互动对学生科学推理、逻辑分析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机制,为生物学教学模式的革新提供实证依据。

一、观察经典实验,促进概念内化

1. 实验观察驱动科学概念建构

实验观察是建立科学概念的重要途径,生物学中的抽象规律往往源于对现象的长期观察与归纳。其中现象的典型性、观察记录的规范是设计活动的核心要素,教师需采用阶梯式问题链驱动学生主动比较、分类、归纳,将零散的实验现象整合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

2. 豌豆杂交实验中的性状传递规律探究

在遗传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豌豆杂交实验作为载体,围绕遗传规律展开观察活动。教师先制作动态课件,准备纯种高茎与矮茎豌豆亲本图片,指导学生完成模拟授粉操作,标记子一代植株。待子代开花后,组织学生统计植株高度数据,记录高茎与矮茎的比例。观察中发现子一代全为高茎,子二代出现3:1性状分离现象。教师进一步提供圆粒与皱粒豌豆的杂交实验数据,要求学生对比两组实验结果,寻找性状传递的共性规律,并基于观察记录,提出核心问题:不同性状在杂交后代中的分离是否遵循相同模式?引导学生绘制遗传图解,标注配子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行为。之后教师应连续追问,促使学生发现显隐性关系、等位基因独立性等核心概念,最后引入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数据,如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豌豆的杂交结果,要求学生独立分析子代性状组合比例,推导不同性状遗传的独立性原则,最终自主总结自由组合定律的数学表达形式。

二、分析实验案例,引导理论迁移

1. 真实案例与遗传原理的关联性解析

案例分析能够架设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的桥梁,教师选择典型的真实案例,可激发学生运用既有概念解释复杂现象的动力。教师需构建问题情境,将教材中的核心原理嵌入案例的矛盾点,采用逆向推理与多角度论证,推动学生突破表层认知。案例的呈现应包含完整的事件背景、数据证据及待解决的生物学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修正原有认知框架,建立理论应用的标准流程。

2. 家系图谱与X 隐性遗传的实践验证

以红绿色盲遗传为分析对象,教师可以设计家系图谱探究活动,展示某家族四代成员的红绿色盲患病情况图谱,明确标注男性患者分布,要求学生根据图谱信息,统计患病个体在性别中的分布特征,发现男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的现象。教师可以提供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典型特征列表,包括男性患者致病基因必来自母亲女性患者父亲必为患者等规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该家系是否符合 X 隐性遗传模式?要求依据图谱中 I-2、II-3、III-1 等关键个体的表型进行验证。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入血友病皇家病例,对比分析两种 X隐性遗传病的传递规律异同,引导绘制该家族女性携带者的基因型,推导 III代正常女性与男性患者婚配后代的患病概率。最后拓展至近亲结婚情境,提供表兄妹婚配的系谱图,要求学生结合分离定律,计算隐性遗传病在后代中的发病率变化,并撰写遗传咨询建议书,明确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依据。

三、教具模拟实验,深化概念理解

1.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动态模型构建

教具模拟实验的优势在于直观操作物理模型,将抽象生物学规律转化为可感知的动态过程。此类实验的核心在于借助具象化表征,帮助学生突破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的障碍。教师需设计符合认知阶梯的模拟系统,使学生在操作中自主发现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教具应具备可拆分、可重组特性,便于呈现不同情境下的生物学现象。实验流程需包含明确的操作指令、观察记录表及引导性问题,确保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同步完成思维建模。

2. 橡皮泥教具在减数分裂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围绕染色体结构变异模拟实验设计教具操作活动,准备四种颜色的橡皮泥代表不同染色体区段,磁贴标记标注基因位点如 A/a 、B/b,泡沫板模拟细胞结构。学生两人一组,首先构建正常染色体模型:将红色橡皮泥塑形成长条状,按顺序固定 A、B、C 三个显性基因磁贴;蓝色橡皮泥对应同源染色体,标记隐性等位基因 a、b、c。随后模拟缺失变异:剪除红色染色体末端包含 C 基因的区段,观察同源染色体配对时出现的拱形结构。通过对比缺失个体与正常个体在减数分裂中配子类型的差异,记录可育配子比例。下一步诱导重复变异:将蓝色染色体中部B 基因区段复制并插入同源染色体,形成重复片段。分析联会时发生的染色体缠绕现象,讨论重复导致基因剂量变化的生物学效应。最后创设倒位情境:将红色染色体中部 B-C 区段旋转 180 度后重新连接,观察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的倒位环结构。通过模拟交叉互换过程,对比倒位内外发生重组后配子的存活率差异。

四、整合探究实验,优化概念评价

1. 自然选择模拟实验的设计

探究实验与概念评价的整合需构建完整的科学探究闭环,从假设提出到结论验证的全过程均需嵌入多维度评价指标。实验设计应包含可观测变量与对照设置,确保数据科学与可重复。教师需提供结构化评价工具,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监控与修正。

2. 基因频率变化的评价策略

例如在开展环境压力对桦尺蛾体色进化影响的模拟实验时,教师应聚焦自然选择与基因频率变化的关联机制。准备 200 张圆形纸片模拟树干颜色(100张浅灰色代表工业革命前环境,100 张深灰色模拟污染后环境),200 只纸质桦尺蛾模型(浅色型与深色型各半)。每 5 人一组,两组分别模拟不同环境下的自然选择过程。初始种群建立时,每组随机放置50 只蛾(浅色25 只、深色25 只)于对应环境中。指定一名学生作为捕食者,在10 秒内凭肉眼捕捉尽可能多的蛾,记录幸存者数量。幸存个体按 1:1 性别比例随机交配,每对产生 4 个后代,假设体色由单基因控制且深色为显性。重复捕食与繁殖步骤进行 5 个世代,统计各代体色基因频率变化。

学生需计算显性等位基因频率变化曲线,绘制环境颜色与基因频率的相关性散点图。教师还需检查实验组是否设置重复实验,评估数据记录表是否完善,重点考察学生对比基因频率变化曲线时是否排除迁入迁出因素的干扰,能否区分自然选择与遗传漂变的相对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金 .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J]. 高考 , 2025, (07):62-65.

[2] 周建武 . 大概念视域下高中生物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J]. 高考 ,2025, (04): 46-48.

[3] 杨明明 .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概念图的作用探析 [J]. 中学课程资源 ,2024, 20 (10): 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