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AIGC 视域下司法院校警察类专业数字素养教育路径研究

作者

邹瑛

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四川省德阳市 618000

0.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erated Content, AIGC)在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内容生成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我们正步入一个智能技术泛在化的新时代。在司法与警务领域,AIGC的应用前景广阔,例如:智能生成案情摘要、法律文书,进行证据分析与案情推演,模拟讯问对话训练,以及进行舆情监控与风险预警等 [1]。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AIGC 也可能被用于制作深度伪造证据、进行网络诈骗、散布虚假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这给社会治安和司法公正带来了新的风险 [2]。

这一变革对司法和警务人员的素养与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除了要熟悉传统法律知识和警务技能,还必须具备理解和运用 AI 技术、甄别 AI 生成内容、防范 AI 技术风险的新型“数字素养”[3]。司法院校的警察类专业承担着培养未来一线执法司法力量的使命,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法治社会的建设水平。当前,我国司法院校的数字素养教育多集中于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和信息化系统应用,面对 AIGC 带来的深刻变革,现有教育体系在理念、内容、方法上均显滞后,难以满足未来智慧警务的现实需求。

因此,本研究立足于 AIGC 技术发展的前沿视域,聚焦司法院校警察类专业这一特定群体,旨在回答以下核心问题:AIGC 时代需要警察类专业学生具备怎样的数字素养?当前的教育体系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构建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数字素养教育路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推动司法院校教育改革、提升未来警务人才的竞争力与适应性、维护国家数字空间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 AIGC 时代警察数字素养的核心内涵与现状分析

1.1 AIGC 时代警察数字素养的核心内涵重构

在 AIGC 视域下,警察的数字素养应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型能力体系,其核心内涵可重构为以下四个维度:一是 AIGC 意识与态度维度:包括对 AIGC 技术的基本认知、价值判断以及主动学习和适应的意愿。学生应了解AIGC 的工作原理、发展趋势及其在司法警务领域的潜在应用与影响,树立积极利用与理性防范并存的技术观。二是 AIGC 知识与技能维度:包括理解 AIGC的基本概念,掌握如大型语言模型交互等相关工具的操作能力,并能将其与专业知识进行关联。三是AIGC应用与创新维度:指在具体的司法警务场景中有效、合规地运用AIGC 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AIGC 安全与伦理维度:包括识别和防范 AIGC 技术滥用的能力,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以及在执法司法实践中坚守程序正义、算法公平、避免技术歧视的伦理自觉 [4]。

1.2 当前司法院校警察类专业数字素养教育现状与问题

尽管数字素养的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司法院校警察类专业的现行教育体系与AIGC 时代的要求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教育内容滞后,与AIGC 技术脱节:现有计算机或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大多仍停留在 Office 办公软件、数据库基础操作或已有业务系统(如警务综合平台)的使用教学上,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介绍浅尝辄止,专门针对 AIGC 的教学内容几乎为空白;重技能轻伦理,安全素养培养缺位:教学侧重于工具性技能的训练,缺乏对技术背后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的深入探讨。学生难以将技术知识与未来的专业工作建立有效连接,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跨学科融合困难:具备法学/ 警务知识与人工智能技术背景的复合型师资严重短缺。教师自身对 AIGC 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难以开展深度教学,导致数字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融合生硬。

2 AIGC 视域下数字素养教育的创新路径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系统化的教育创新路径,以推动司法院校警察类专业数字素养教育的转型升级。

2.1 重构课程体系:建设“模块化、跨学科、前沿性”的课程群打破原有单一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将课程模块分层:

通识基础模块:面向所有学生,开设《人工智能与法治》《AIGC 概论》等必修或限选课程,普及基础知识和树立正确观念。

专业融合模块:集合专业,开发《AI 赋能侦查实务》《智慧治安管理》《司法文书智能生成与审查》等课程,将AIGC 技术深度融入专业课程。

伦理安全模块:开设《数字取证与深度伪造鉴别》《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专题课程,强化风险防范和伦理决策能力。

实践创新模块:设立跨学科项目工作室,鼓励学生围绕智慧司法真实需求,开展AIGC 应用创新项目研究。

2.2 创新教学模式:推行“案例驱动、项目导向、人机协同”的教学方法

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充分利用AIGC 技术本身革新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引入利用 AIGC 技术破获新型网络犯罪、以及 AIGC 被用于实施犯罪的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辩论和推演;通过项目式学习设计如“构建一个智能审讯辅助分析系统”等项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在真实任务中学习运用技术;通过人机协同教学:将AIGC 工具作为“助教”或“辩论对手”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高质量的“提示词工程”获取所需信息,并批判性地审视AI 生成的内容。

2.3 强化师资队伍:打造“双师型、跨领域”的教学团队师资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引进、校企合作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比如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司法警务知识,专业教师学习AIGC 基础,举办跨学科工作坊和研讨会;聘请公安机关、科技企业的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带来一线实践经验和最新技术动态;与领先的 AI科技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实践基地,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和技术研修的机会。

2.4 搭建实践平台:建设“虚实结合、战训一体”的实践环境

建设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智慧警务教学体系,一是建设 AIGC 智慧警务实验室,配备高性能算力资源与主流 AIGC 工具软件,模拟网络犯罪现场、舆情监测中心等实景环境,为学生提供贴近实战的模拟训练条件;二是开发虚拟仿真教学项目,针对深度伪造证据鉴定、AI 辅助案情分析等高成本、高风险的训练场景,构建 VR/AR 及桌面式虚拟仿真系统,实现安全可控、可重复操作的沉浸式学习体验;三是深化校局合作机制,与实战部门共同建设实践基地,推动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在实战任务中全面提升其数字素养和实战能力。

2.5 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多维度、全过程”的综合评价体系

将评价内容从知识记忆转向能力评估,重点考察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应用、批判和创新能力,特别是伦理决策能力,并且采用过程化评价方式,引入教师评价、同学互评、企业导师评价乃至 AI 工具辅助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3 结论与展望

AIGC 技术的浪潮不可阻挡,它既为司法行政工作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能,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司法院校必须前瞻布局,主动求变,将面向 AIGC 时代的数字素养教育提升到战略高度。本文所提出的教育路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课程、教学、师资、平台到评价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其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技术与专业的深度融合,最终培养出既精通法律警务、又擅用智能科技、更恪守职业伦理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为维护数字时代的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渊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框架与法律应对 [J]. 法学论坛,2023, 38(4): 15-27.

[2] 何挺, 何静 .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在刑事司法中的运用与风险控制 [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3, 31(2): 63-78.

[3] 何克抗 . 论“数字素养”及其培养 [J]. 教育研究,2022, 43(1):45-53.

[4] 何志鹏, 何燕 . 数字时代警察数据素养的理论内涵与提升路径 [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2, 38(5): 1-10.

[5] European Commission. DigComp: The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Citizens [EB/OL]. (2022-03-17) [2024-05-01]. https:// publications.jrc.ec.europa.eu/repository/handle/JRC128415.

[ 基金项目 ]

本文系四川司法警官职业 2024 年度学院专项课题“AIGC 赋能警察类专业数字素养教育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JYZX202410)阶段性成果之一。

[

作者简介 ] 邹瑛,1979 年 1 月,女,汉,四川南充,硕士研究生,教授,方向:司法信息技术、信息安全、职业教育,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