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匠精神与机电教学体系的融合研究
刘雨奇 侯学刚 孙在松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日照 276826
齐鲁工匠精神根植于山东深厚的工业文化土壤,是传统工匠技艺与现代职业素养的融合升华。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持之以恒的专注态度、守正创新的职业操守、德技并修的价值取向”1。
1 当前机电教学体系的不足
1.1 知识能力转化断层
数据显示, 65% 企业反馈毕业生需 3-6 个月岗位适应期,暴露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现行教育评价体系过度侧重知识记忆与应试能力,而企业关注的系统思维、跨学科整合、复杂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缺乏有效评估工具,教育存在滞后性困境。
1.2 职业素养培育缺位
课程思政浮于表面,学生普遍存在工具理性强而职业认同弱的现象。职业素养教学内容少,教学案例陈旧,难以匹配智能工厂对“人机协同伦理”“数据安全观”的新要求,评价机制助长功利导向。高校“就业率锦标赛”催生短视育人取向,职业技能考证通过率成为院系核心指标,而职业精神培养沦为“柔性指标”。
1.3 区域特色融入不足
教学案例缺乏对齐鲁制造业典型企业的技术文化挖掘。产教协同的文化挖掘机制缺失,校企合作多聚焦于技术转移和岗位实习,对隐形知识(如企业质量文化、创新方法论)的系统性提炼不足。校企联合开发的课程中包含企业历史档案、技术革新案例等文化要素占比低,多数仍停留在设备操作手册层面的知识传递。
2 基于齐鲁工匠精神的机电教学体系建构策略
2.1 重构基于工匠精神的机电课程体系
基于工匠精神的课程重构需遵循“能力递进、素养渗透、产教融合”原则,从而构建模块化、立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基础技能模块应强化工匠基本功训练,将部分传统课程改造为“微项目”串联的形式。例如,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可借鉴“手指口述”方法要求学生不仅绘制图纸,还需口头阐释尺寸公差选择的依据,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专业技术模块需对接机电行业最新标准和技术前沿,并将企业真实项目如智能棒材加工转化为教学案例,确保了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同步更新。综合创新模块可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大学生科技节等形式培养工匠创新精神。课程思政可通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职业理想 2。课程实施应采用教室课堂、社团课堂、企业课堂“三课堂联动”方式传授知识与技能、拓展能力、感受真实生产环境中的工匠文化。课程评价则应突破单一结果导向,建立包含技能水平、创新意识、职业态度等维度的多元评价体系,如引入企业导师对学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的工匠精神进行质性评价。
2.2 校企协同、深化产教深度融合育人机制
产教融合是培育机电工匠人才的必由之路,其深度决定了工匠精神培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深入分析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模式的成功要素,可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提供方向性指引。“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协同的基础形式,需向精准化、高端化方向发展。部分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开设“冠名班”,按照企业需求定制课程,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使学生毕业能力与岗位能力一致,工匠精神培养与企业文化熏陶同步进行。现场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与现代学徒制是工匠精神传承的有效途径。建立“双导师制”——企业导师负责技能传授和工匠精神示范,学校导师侧重理论指导和职业发展引导。铸牢校企协同的长效机制。学校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共建“工匠学院”,将分散的校企合作提升为有组织、有标准的系统化育人工程。合作内容也应从单纯的人才培养扩展到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更深层次,如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制定技能等级评价标准等,使校企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
2.3 建设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构建“虚实结合、功能多元”的实践教学平台,成为当前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整合物理空间与数字资源,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工匠精神体验环境。建设虚实结合的实训平台。建立涵盖机械加工、电气控制、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等完整工艺流程的实训生产线,使学生能在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培养“精工细作”的职业习惯。开发高危、高成本或前沿技术的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开发数控机床装调、自动化生产线故障诊断等虚拟仿真项目,通过三维交互、VR/AR 等技术营造沉浸式学习体验,记录学生操作轨迹、反应时间等数据,为工匠精神的过程性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倡导创新工作室。创建学生自主探索的、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项目导师的创新工作室空间,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推广应用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实践教学管理系统,采集分析学生训练数据,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实现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系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全程记录学生技能提升轨迹和工匠精神表现,形成可视化的能力图谱。共享实践平台资源。建立区域性的“实训联盟”,通过设备共享、师资互聘、学分互认等方式,扩大优质实践资源的覆盖面。平台向社会开放,承担企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职能,使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深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2.4 打造德技双优的师资队伍
重构教师能力标准。建立包含“师德师风、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创新服务”四个维度的机电专业教师能力模型,对照教师新手、熟练、骨干、专家、领军五个阶段能力标准,开展精准化的教师发展诊断,找出每位教师的能力短板并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推行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丰富教师企业经验。加大“产业导师”引进力度,特别关注那些在技术创新和技艺传承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齐鲁工匠。建立专任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制度,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横向课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反哺教学。组建教学创新团队。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构成的“混编教学团队”,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传承梯队,团队定期开展“教学诊改”,通过集体备课、观摩评课等方式,持续改进教学质量。搭建教师发展平台。通过教师发展中心培训、参与“金蓝领”培训项目等建立多层次教师发展支持体系,组织教学基本功培训,分享教学资源和工匠精神培育案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工匠型教师”评选,树立师德榜样。与党建工作相结合,通过“红色课堂”凝心铸魂、“金色课堂”竞技争先等“五彩课堂”,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使命感。优化师资评价机制改革。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多元评价体系,将实践教学成果、技术革新、技能竞赛指导等纳入评价指标。
3、结论与展望
将齐鲁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融入机电专业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还能有效增强其创新意识和责任担当。通过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等实践路径,形成基于齐鲁工匠精神的机电教学体系,可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广海 , 王海英 . 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育路径——基于山东省" 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培育工程的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2023, 44(12): 19-23.
[2] 林宇 . 让技能人才既长于”一技”更独具”匠心”[J]. 光明日报 ,2025(05): 14.
[3] 雷云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J]. 重庆科技报 ,2025(02): 628.
通讯作者:孙在松(1976 年 7 月),男,山东潍坊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机电设备维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