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我与我们

作者

叶昇

珠海市斗门区珠峰实验学校  广东珠海

“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投江前的这句悲叹,道出了个体与群体间对立的关系。当“我”看清了真相,而“我们”仍在混沌中沉睡,是随波逐流还是逆流而上?这不仅是千年前的诘问,更是每个时代清醒者必须面对的抉择。

翻开鲁迅的《呐喊》,那个在铁屋中率先醒来的人,正面临最残酷的抉择。他看见四壁将倾,听见众人鼾声如雷,若奋力呼喊,或许能唤醒几个同路人;若保持沉默,至少不必承受“叫醒装睡的人”的绝望。这种“独醒者”与“昏睡者”的对立,让“我”与“我们”的关系充满张力。鲁迅在《野草》中写道:“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种既深爱又痛恨的矛盾,正是作为觉醒者的“我”面对群体时最真实的心境。

历史长河中,这样的身影从未断绝。

屈原披发行吟时,楚国贵族正沉醉于钟鼓馔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时,京城百姓围着菜市口看热闹;顾准在牛棚里写下经济学笔记时,外面是震耳欲聋的批斗口号。这些孤独的“我”像一根根刺,扎在群体舒适的毛毯上,提醒着“我们”不能永远装睡。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保持清醒或许痛苦,但随波逐流才是真正的沉沦。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每个“我”都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发现镭元素时,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更为全人类医疗事业带来革命;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时,不仅完成了科研目标,更让亿万人民远离饥饿。这些先行者告诉我们:真正的觉醒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作为教师的“我”用心教书育人,作为医生的“我”坚守医者仁心。当无数个“我”都尽职尽责,用真心融入到“我们”中去,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法国作家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说:“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或许这就是“我”与“我们”最理想的关系:既不因群体而迷失自我,也不因清醒而疏离世界。愿每个“我”都能在“我们”中保持独立思考,用点点星火,燎亮时代的荒原。

个人简介:叶昇,毕业于暨南大学,现就职于珠海市斗门区珠峰实验学校。具有毕业班教学和中考作文阅卷经验,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中考功勋教师荣誉。教学技能方面荣获广东省教师征文比赛二等奖、珠海市兴发杯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珠海市初中语文学业质量评价案例一等奖、2025 年珠海市初中语文教训能力大赛一等奖、斗门区初中语文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斗门区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学感言:以一灯传诸灯,至众灯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