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提升的探讨
马小慧
奇台县第三中学
引言:问题是针对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而提出的,蕴含知识的本质、关联和应用,在提升教学效果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鉴于问题的赋能驱动作用,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活动为载体,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特征和学习能力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分析和解决过程中进行互动,使课堂真正的“活”起来,提升教学效果。
一、依据实际生活,制定真实问题
物理知识学习的本质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所以要想保证以问题驱动物理教学效果提升,要注重生活化问题的制定和布置。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挖掘其蕴含的生活化元素,制定以实际生活为引领的问题方案。再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对实际生活进行联想,即从实际生活的角度进行问题的探究与思考,通过问题解决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理解和基础技能掌握。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运动的快慢》为例。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路程、速度、时间之间关系,研究运动的快慢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包括人身运动、车辆运动等,而车辆行驶作为物理学中运动的快慢研究的典型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提出问题:“学生们都有出行的经历,相同距离为什么坐出租车的用时比坐公交车的短呢?”该问题不仅将物理学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三要素联系起来,还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关联。学生结合出行乘车经验,初步认识到出租车的行驶速度比公交车的行驶速度快,所以坐出租车出行用时间短,这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要素之间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二、结合物理实验,加强问题研究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大部分知识都是在物理实验中得出,所以适当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解决问题以理解和掌握知识,为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快捷有效地参与实验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主体参与学习,即围绕问题进行探究与实践、交流与分享,实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目标。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汽化和液化》为例。本课主要讲述温度对物质不同形态存在的影响,让学生感知物理知识的奥妙与神奇。首先,教师在导课环节引导学生回顾父母做饭场景,煮饭或煮饺子时锅沿为什么会冒出白汽,白汽遇到天花板为什么会结成水珠,为开展实验教学活动铺垫基础。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提出实验问题“水在不同温度下会产生几种存在形态?”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自然而然联想实际生活,并为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提供支持。最后,学生选择酒精灯、试管、玻璃片等实验器具,且注三分之一水的试管呈 45°角在支架上固定,用燃烧的酒精灯加热试管,发现试管中的水逐渐沸腾并产生水蒸汽。水蒸汽经过试管口排出后,在试管口上方 2cm 处遇到玻璃片瞬间凝结成小水珠。通过实验学生明确,水在常温基础上通过加热变成水蒸汽,遇冷则变成水,即水的汽化与液化,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三、把握问题提出,顺次层层推进
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再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充分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挑战性极高。要想发挥问题在物理教学活动的驱动作用,既要保证问题与物理知识的融合性,还要注重问题难度的层次性。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过程中要注重问题难度的差异性,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问题,让教学活动层层推进,确保教学效果提升[2]。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的折射》为例的物理。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串,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包括教学互动层层推进。问题一:有丰富经验的渔民说道,用叉子打鱼时要保证叉子进入水下深一些,你知道这时为什么吗?问题二:将一支笔放入盛有水中的杯子中,为什么进入眼球的笔是断的?问题三:运用光的折射原理,画一幅人眼看到的水底的雨的位置图。通过问题串的布置可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交流和讨论中掌握光的折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开展以问题驱动的物理教学活动,有效构建高效教学课堂,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营造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氛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主导者与合作者,在以问题驱动教学效果提升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围绕依据实际生活、结合物理实验、顺次层层推进三个维度进行问题设计与布置,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蔡艺蓉 . 基于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初中物理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5,(18):129-131.
[2] 陈丽 .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J]. 成才之路 ,2025,(16):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