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守正创新的哲学意蕴探析

作者

王生发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引言

“守正创新”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和方法论,它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理论发展和文化建设中一以贯之的立场、原则与智慧。这一范畴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指向,更蕴含着极其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内涵。它绝非“保守”与“冒进”的简单折衷,而是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洞察与自觉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哲学层面系统深入地阐释“守正创新”的意蕴,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理解其理论彻底性和实践伟力,增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自觉与历史自信。本文试图从概念解析、哲学基础、多维意蕴及时代价值等方面,对“守正创新”进行一番哲学层面的探析。

一、“守正”与“创新”的概念解析及其辩证关系

(一)“守正”之本:坚守规律与价值之正

“守正”之“正”,内涵深远。其一,守规律之正。即坚守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客观规律,遵循宇宙、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的基本法则。其二,守价值之正。即坚守核心的根本价值取向与道义原则。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就是坚守党的领导、坚守人民至上、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和精神品格。此“正”是定盘星和压舱石,确保了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事业的本质属性。

(二)“创新”之要:合乎规律的能动创造

“创新”并非盲目求变、标新立异,而是有其严格的哲学规定性。其一,它是合乎规律性的创造。真正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是顺应规律、利用规律而实现的突破和飞跃,而非主观臆想和违背规律的蛮干。其二,它是合乎目的性的创造。创新活动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和实践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

“守正”与“创新”并非彼此割裂、非此即彼,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守正”,“创新”就会失去方向、偏离轨道,可能沦为“乱创”、“瞎闯”,甚至走向歧途。只有立在“正”的根基上,创新才有坚实的立足点和明确的方位感。“创新”是“守正”的保障和活力源泉。墨守成规、僵化保守并非真正的“守正”。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统一于社会实践的历史进程之中。这是一种基于辩证法的深刻智慧,体现了“不变”的本质与“变”的形态、“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二、“守正创新”的哲学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深刻体现

1.“变”与“不变”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的性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变”),而其存在形式和次要特性则处于永恒变化之中(“变”)。“守正”坚守的是决定事物本质的“不变”的根本规律与核心价值;“创新”推动的是事物具体形态、实现方式的“变”。

2. 继承与发展的辩证法。社会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是历史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统一。“守正”体现了对历史传统、既有成果中积极因素的批判性继承;“创新”则体现了在此基础上超越前人、突破陈规的飞跃性发展。

3.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守正”往往关乎普遍原理和共同价值,而“创新”则更多地与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相结合的特殊性实践相关。将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本身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守正创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1. 常”与“变”统一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素来讲究“经”与“权”、“常”与“变”的关系。“常”指常道、常规,是根本原则;“权”指权变、变通,是灵活应用。“执经行权”、“守常知变”的思想,与“守正创新”高度契合。

2.“因革损益”的智慧。《论语》云:“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里的“因”是继承(守正),“损益”是增减、革新(创新)。这种认为历史是在继承中有所革新而发展的观点,构成了“守正创新”的历史文化基因。

3.“日新”与“生生”的智慧。《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强调“生生之谓易”。中华文明具有强烈的创新进取精神,但这种“日新”又是在“道”(可理解为规律和正道)的统摄之下进行的,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式的和谐发展,而非无约束的狂飙突进。

三、“守正创新”的多维哲学意蕴

(一)认识论意蕴: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守正”,体现了对真理绝对性的承认。承认客观规律和核心价值的真实存在及其可知性,坚信经过实践检验的基本原理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这是反对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基石。“创新”,则体现了对真理相对性的认知。承认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客观世界近似的、不完全的反映,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拓展和修正。这是反对绝对主义和思想僵化的武器。

(二)价值论意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在价值论上,“守正创新”实现了目的与手段、价值与工具的和谐。“守正”,尤其“守价值之正”,彰显了价值理性的优先性。它确保了我们的一切活动具有终极的意义指向和道德规范,回答了“为何创新”、“为谁创新”的根本问题,防止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沦为目的不明的纯粹工具性活动,乃至异化为危害人类的力量。“创新”,作为一种方法论和手段,主要体现工具理性的作用。它追求效率、效能,寻求达成目标的最佳路径和有效方法,回答“如何更好实现价值”的问题。

(三)实践论意蕴: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守正创新”本质上是一种高超的实践智慧。“守正”,强调的是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要求主体的实践必须尊重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蛮干硬干。这是实践取得成功的前提。“创新”,强调的是实践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和合目的性。人不是规律的奴隶,而是能够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事物、新关系,以实现自身的目的和需要。

结 语

“守正创新”作为一个精辟的哲学命题,深刻蕴含和生动展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智慧,并从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等多个维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和自觉运用“守正创新”,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历史大势、保持战略清醒、增强斗争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2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1-4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12.

[3] 毛泽东选集 ( 第 1-4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91.

作者简介:王生发 (哲学教研部)副院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