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健康领域活动中的探索探究
谢影
本溪满族自治县满族小学 117100
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健康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幼儿园需通过生活、运动、游戏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身体素质。然而,当前部分幼儿园健康领域活动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问题,幼儿常处于被动参与状态,难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具有趣味性、互动性与体验性特点,将游戏化教学融入健康领域活动,可将抽象的健康知识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参与的游戏情境,契合幼儿“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规律。因此,探究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健康领域活动中的应用路径,对提升幼儿健康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游戏化教学契合幼儿园健康领域活动的逻辑基础
(一)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
3-6 岁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尚未成熟,对枯燥的健康知识讲解难以理解和接受。游戏化教学通过创设具象化的游戏场景(如“健康小卫士闯关”“小动物运动会”),将健康目标转化为幼儿可操作的游戏任务,如通过“洗手步骤模拟游戏”让幼儿掌握正确洗手方法,通过“食物分类拼图”区分健康食物与垃圾食品,使幼儿在直观体验中理解健康知识,降低认知难度。
(二)满足幼儿情感与社交需求
健康领域活动不仅关注幼儿身体发展,还注重心理健康与社交能力培养。游戏化教学为幼儿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如在“小组接力运球”游戏中,幼儿需分工协作完成任务,既能锻炼肢体协调性,又能学会合作与分享;在“情绪小火车”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表达开心、生气等情绪,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情绪调节方法,助力心理健康发展。这种“在游戏中交往、在交往中成长”的模式,符合幼儿情感发展与社交需求。
(三)强化幼儿健康行为实践
健康领域活动的核心目标是促使幼儿将健康认知转化为自觉行为。游戏化教学通过“情境模拟 + 行为练习”的方式,让幼儿在反复游戏中巩固健康行为。例如,在“整理小能手”游戏中,幼儿通过模拟叠衣服、摆餐具的游戏任务,逐步养成生活自理习惯;在“障碍跑挑战”游戏中,幼儿通过跨越、钻爬等动作练习,提升身体灵活性与耐力,实现“认知 - 实践 - 习惯”的转化。
二、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健康领域活动中的实施策略
(一)依据健康领域目标设计分层游戏
1. 生活习惯培养“健康饮食分类实践”游戏设计
在生活习惯培养维度,聚焦饮食健康设计“健康饮食分类实践”游戏。教师提前准备具象化材料:新鲜蔬菜(菠菜、胡萝卜)、应季水果(苹果、橙子)、高糖零食(薯片、糖果)、碳酸饮料等实物卡片(尺寸 10cm×15cm ,覆膜防水),以及贴有“营养餐盘”“健康警示”标识的分类板。幼儿以 4 人小组为单位开展分类,每组推选 1 名代表分享分类逻辑,如“糖果吃多了会牙疼,所以放进健康警示板”,教师结合分享讲解“每天吃 1 种蔬菜、1 种水果”的饮食建议,深化幼儿对均衡饮食的认知。
2. 身体运动发展“森林主题体能闯关”游戏设计
针对身体运动目标,设计“森林主题体能闯关”游戏。教师搭建情景化运动场景:设置“小兔跳”关卡(摆放 5 个木质跨栏,高度 15cm,间距 30cm)、“小熊爬”关卡(搭建布艺山洞,直径 60cm ,长度 2m)、“小鸟飞”关卡(划定 10m 直线跑道,两侧贴彩色飞鸟贴纸)。幼儿佩戴透气棉布材质的卡通小兔、小熊头套参与,教师手持记录表,重点观察幼儿连续跳跃时的腿部力量、匍匐钻爬时的身体协调性,每完成 1 个关卡发放“森林小勇士”贴纸,激发幼儿运动积极性。
3. 安全自护教育“安全标志情境互动”游戏设计
围绕安全自护目标,开发“安全标志情境互动”游戏。教师收集生活化安全标志素材:红绿灯、小心地滑、禁止触摸、漏电警示、紧急出口等高清图片(打印尺寸 A4),并准备白板与马克笔。游戏分两环节:先通过“你画我猜”让幼儿描绘标志特征(如“画红色圆圈加斜杠,代表不能做”);再创设情景 ——模拟“走廊地面有水”“插座裸露”场景,引导幼儿选择对应标志摆放,并演示“看到小心地滑标志要慢慢走”“不碰裸露插座”的正确做法,帮助幼儿将标志认知转化为自护行为。
(二)结合幼儿兴趣优化游戏形式
幼儿兴趣是游戏化教学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教师需观察幼儿兴趣点,设计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例如,针对幼儿喜欢角色扮演的特点,开展“小医生诊所”游戏:幼儿分别扮演医生、护士、病人,模拟“量体温”“听诊”“开药”等场景,教师在游戏中渗透“生病及时就医”“按时吃药”等健康知识;针对幼儿喜欢绘本故事的特点,将健康内容融入绘本游戏,如阅读《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后,设计“帮助小精灵清理肚子”游戏:幼儿用积木搭建“肠胃通道”,将代表“食物”的小球(健康食物)与“石头”(垃圾食品)分类,帮助“小精灵”(玩偶)疏通“肠胃”,理解不良饮食对身体的影响。
(三)注重游戏过程中的教师引导
游戏化教学并非“放任幼儿玩”,而是需要教师适度引导,确保游戏围绕健康目标开展。在游戏前,教师明确游戏规则与健康目标,如“穿衣比赛”游戏前,讲解“快速穿好衣服并整理整齐”的规则,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自理理念;游戏中,教师观察幼儿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如发现幼儿穿衣服顺序错误时,通过“小衣服的袖子在找小主人哦,先把胳膊伸进去试试”等语言引导,避免直接纠正;游戏后,组织幼儿分享游戏感受,如“刚才穿衣比赛中,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怎样才能更快穿好衣服?”,帮助幼儿总结经验,强化健康行为意识。
三、总结
游戏化教学为幼儿园健康领域活动注入新活力,其通过契合幼儿认知特点、满足情感需求、强化行为实践的优势,有效提升了幼儿健康素养,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但实践中暴露的游戏设计同质化、教师引导不足、家园协同薄弱等问题,需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共同解决。未来,幼儿园可建立“健康领域游戏资源库”,鼓励教师结合幼儿兴趣创新游戏方案;加强教师培训,通过“游戏设计工作坊”“优秀案例观摩”等提升教师引导能力;开展“家园健康游戏日”,向家长展示游戏化教学成效,引导家长参与家庭健康游戏,形成“幼儿园 - 家庭”协同的健康教育合力,推动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健康领域活动中持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郝凤艳 .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游戏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J]. 东方娃娃·绘本与教育 , 2024(12).
[2] 张莉娟 . 幼儿园健康领域课程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策略研究 [J]. 精品生活 , 2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