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全民健身中心为核心载体谈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与参与率提升策略

作者

王磊

逊克县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164400

引言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推进中,群众体育已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全民健身中心作为政府主导的公共体育服务核心阵地,是连接群众需求与活动供给的关键。截至 2023 年底,我国县级以上该类中心超 3500个,但部分“重建设、轻运营”,活动单一且脱节需求,场地利用率不足 30% 。因此,探索其活动组织与参与率提升路径,对群众体育转型意义显著。

一、全民健身中心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核心作用

(一)设施供给的“主阵地”

全民健身中心通常整合室内外运动场地、健身器材、康复训练区等多元设施,可满足跑步、球类、瑜伽、康养运动等不同需求,相比社区健身点、学校操场等场所,具备“一站式”运动条件。例如,某市高新区全民健身中心设置羽毛球馆、恒温泳池、老年健身区、青少年体能馆等 12 个功能区,覆盖全年龄段人群,2023 年日均接待群众超 800 人次,成为区域群众体育活动的核心聚集地。

(二)活动组织的“中枢节点”

全民健身中心依托专业运营团队,可统筹开展赛事活动、技能培训、健康讲座等服务,避免群众体育活动“碎片化”“自发式”的局限。如某省会城市全民健身中心每季度策划“社区体育节”,包含家庭趣味运动会、广场舞大赛、公益健身课等活动,联动周边 10 个社区,单次活动参与人数超 2000 人,有效激活区域群众体育热情。

(三)服务保障的“支撑平台”

优质的服务是提升参与率的关键,全民健身中心可提供专业指导、安全保障、后勤配套等服务。例如,部分中心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为老年人提供免费健身指导;设置急救站与医疗协作点,降低运动风险;提供储物柜、淋浴间等配套设施,提升运动体验,这些服务均为群众持续参与体育活动提供重要支撑。

二、当前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与参与率的现存问题

(一)活动组织与群众需求脱节

一是内容同质化严重。多数全民健身中心长期以跑步、羽毛球、广场舞等传统活动为主,针对青少年的潮流运动(如滑板、飞盘)、针对上班族的减压运动(如搏击操、正念瑜伽)、针对残障群体的适配运动供给不足,导致特定群体参与意愿低。二是时间安排不合理。调研显示,70% 的全民健身中心将活动集中在周末 9:00-11:00,与上班族工作时间冲突;而老年人偏好的晨间活动(6:00-8:00)因工作人员到岗晚难以开展,时间错配导致场地“忙闲不均”。

(二)设施与服务适配性不足

一方面,设施设计忽视特殊群体需求。部分中心健身器材无适老化改造,老年人使用不便;缺乏无障碍通道与残障人士专用运动场地,残障群体参与受限。另一方面,服务专业性不足。约 45% 的县级全民健身中心未配备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活动中仅靠志愿者简单引导,难以满足群众对科学健身的需求;部分中心未建立运动健康档案,无法为群众提供个性化运动建议,降低参与黏性。

(三)宣传与互动机制薄弱

一是宣传方式单一。多数中心依赖社区公告、线下海报等传统方式,对青少年、上班族等群体覆盖不足;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宣传形式应用率低,导致活动信息触达率低。二是缺乏互动反馈机制。活动后未及时收集群众意见,无法根据需求调整活动内容;未建立会员社群或活动社群,群众参与后缺乏归属感,难以形成持续参与习惯。

(四)协同联动机制缺失

全民健身中心与社区、学校、企业的联动不足。与社区合作仅停留在“通知活动”层面,未深入了解居民需求;与学校未建立场地共享机制,放学后、假期学校场地闲置,而中心场地高峰期供不应求;与企业合作少,未针对上班族推出“工间健身”“企业团建运动”等定制化活动,错失重要参与群体。

三、群众体育活动参与率的提升策略

(一)优化活动设计,精准匹配需求

一是分群体定制活动内容。针对青少年,每月开展 1-2 次潮流运动体验课,与本地运动俱乐部合作引入滑板、腰旗橄榄球等项目;针对上班族,推出“夜场运动套餐”(18:30-21:00),包含搏击操、HIIT 训练等减压课程;针对老年人,开设康养瑜伽、太极、慢性病康复运动等课程,配备适老化器材与专业指导员;针对残障群体,联合残联设计轮椅篮球、听障人士羽毛球等适配活动。二是实行弹性时间安排。推行“错峰运营”模式,工作日开设晨间场(6:00-8:00)服务老年人,晚间场(18:00-21:30)服务上班族;周末增设午后场( 14:00- 17:00),满足家庭亲子运动需求。

(二)升级设施服务,提升参与体验

一是设施适配性改造。对健身器材进行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增设扶手、防滑垫、语音提示功能;开辟残障人士专用运动区,配备轮椅可进入的羽毛球网、低高度篮球架等;在场地周边增设共享单车停放点、公交接驳站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强化专业服务支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体育指导员,确保每个活动时段至少有 2 名专业人员在岗;建立群众运动健康档案,结合体测数据提供个性化运动方案;与社区医院合作建立“运动健康绿色通道”,为群众提供运动损伤诊疗、健康咨询等服务。

(三)创新宣传互动,增强参与黏性

一是多元化宣传推广。搭建“短视频 + 社群 + 线下”宣传矩阵:在抖音、小红书发布活动花絮、健身教程,吸引青少年与上班族;建立微信社群,及时推送活动信息、收集需求反馈;在社区、企业、学校张贴“运动打卡地图”,标注中心位置与特色活动。二是构建互动反馈机制。活动后通过问卷、社群访谈收集意见,每月召开“活动优化座谈会”;建立“运动积分体系”,群众参与活动可累积积分,兑换健身器材、课程优惠券等,激励持续参与;打造“群众体育达人”IP,选拔活跃参与者担任活动志愿者或领队,增强归属感。

(四)构建协同机制,扩大参与范围

一是深化社区联动。与社区居委会合作建立“需求调研 - 活动推送 - 反馈优化”闭环,每月深入社区开展 1 次需求调研;在社区设立“活动报名点”,方便老年人、不便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报名。二是推动场地共享。与周边学校签订场地共享协议,放学后、假期开放学校操场、体育馆,由全民健身中心统一运营管理,补充场地资源;与企业合作推出“企业健身卡”,为企业员工提供优惠课程,定制“工间健身 10 分钟”线上指导视频,推动职场体育活动开展。

四、总结

全民健身中心作为群众体育活动的核心载体,其运营质量直接影响群众体育参与率与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效果。当前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中存在的需求脱节、服务不足、联动薄弱等问题,需通过精准化活动设计、专业化服务升级、多元化宣传互动与系统化协同联动加以解决。未来,全民健身中心还需结合智慧化技术(如线上预约、运动数据监测)进一步优化运营,持续提升群众参与的便利性与体验感,真正成为连接群众与体育活动的“桥梁”,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 国 龙 . 落 实 全 民 健 身 实 施 计 划 促 进 群 众 体 育 快 速 发展 [J]. 发 展 , 2016(1 期 ):39-40.DOI:10.3969/j.issn.1004-8863.2016.01.018.

[2] 张宏达 . 全民健身操在社区群众体育中的推广路径探析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4.DOI:CNKI:CDMD:2.1015.57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