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从试点到普惠:原居养老模式的实践研究与推广路径设计     

作者

辜曼茹 武金怡 崔婕 罗蕊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20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

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 2022 年,60 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 19.8% ,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愈发凸显。传统养老机构因成本高、情感适配性差,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资源匮乏与人口外流更让养老难题雪上加霜。在此情形下,上海松江“幸福老人村”[1] 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整合政府补贴与社区志愿力量,为 25 名老人提供低成本、高本土化的养老服务。该模式既保留了乡村社会网络与文化归属感,也为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参考范例。

2. 研究问题

本研究聚焦“幸福老人村”试点模式,挖掘其独特优势与成功关键,探索可复制推广路径,扩大惠及范围。关键问题包括: 该模式核心竞争力如何打造、是否依赖特定地域、怎样将地方经验标准化推广[2]、城乡差异对推广策略有何作用、财政、土地法规、人才培养需哪些配套政策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3. 研究意义

从政策价值来说,本研究能为政府制定养老普惠政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与理论支撑,助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为财政补贴、土地整合、人才支持等政策制定提供指引。从社会价值看,它有助于实现养老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养老服务差距,推动乡村振兴,让更多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里安度晚年。

二、文献综述

中国政策试验通常走“地方创新—中央吸纳—全国推广”这条路。在试点经验转化过程中,有几个关键要素值得关注。比如松江模式对农村闲置宅基地加以利用,体现了适应性;政府补贴和社会捐赠结合,保障了资源匹配度;本土化运营降低排斥风险,提升了社会接受度。这些要素对“幸福老人村”模式推广有重要参考价值 [3]。在国内,像北京的“邻里互助”模式、成都的“时间银行”模式,在实际推广时都碰到了阻碍,发展受限。而国际上,新加坡的“乐龄中心”凭借标准化服务输出,顺利实现了广泛推广。这些国内外案例,都能给“幸福老人村”模式的推广带来不少启示,值得好好借鉴。如今现有研究在养老模式推广路径的差异化设计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针对不同区域的推广路径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将重点填补这一研究缺口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将定量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上,在上海松江区及周边选取 3 个试点区域,收集 600 份老年人需求问卷,对服务成本、满意度等数据展开对比,“幸福老人村”满意度达 89% ,传统机构为65%。质性分析环节,组织 12 场焦点小组讨论,以此深入挖掘推广过程中的障碍及应对策略。数据来源上海市《原居养老普惠推广行动计划》、松江区土地补贴细则。运营数据包括幸福老人村年度成本表(政府补贴占比 70% )、满意度调查。

四、研究发现

(一)试点模式的核心优势

利用闲置资源,像改造宅基地可节省 60% 建设成本,雇佣本土劳动力让工资成本降 40% ,人均服务成本比传统机构低 35% 。九成老人选择原居养老,主要看重乡村环境与邻里关系,社区农耕体验、节庆仪式等活动能缓解孤独感。地方政府出台细则明确宅基地养老用途,降低法律风险,本地公益基金会等社会组织提供三成运营资金。

(二)推广条件及障碍

政策适配性是推广模式的关键前提。不同地区要依据自身财政能力制定政策,农村地区重点解决土地权属。规范宅基地租赁合同,城市则放宽物业改造限制。资源整合依赖社区基层组织动员力,村委会在协调村民出租宅基地、组织志愿护理团队等方面起核心作用。区域差异导致推广成效参差不齐,城市推广成功率达 78% ,而农村仅为 45% 。农村地区面临土地整合困难、闲置农房产权争议等问题,同时专业护理人员缺口达 60% ,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其推广的关键因素。

五、推广路径设计

(一)分阶段策略

第一阶段在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着手复制“幸福老人村”模式,着重构建服务标准体系。具体而言,制定涵盖入住评估到日常护理等环节的 12 项标准化操作指引。同时,引入第三方保险,为意外事故及纠纷处理提供保障。此外,开展“物业 + 养老”模式试点,将城市社区闲置的物业用房等空间利用起来,改造为日间照料中心。

第二阶段将模式推广至农村地区,着重于“互助养老”与“土地资源整合”,尤其关注中西部农村地区。在互助养老方面,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把村里的老年人组织起来,每 10 人左右编成一个“老年互助小组”。小组内成员相互照应,日常帮忙解决一些生活琐事,遇到紧急情况也能及时响应。土地资源整合上,采用“以租代购”的办法,把村里闲置的农房盘活。在此基础上,探索“养老 + 乡村旅游”这种复合经营模式,既能满足农村养老需求,又能增加收益,让养老事业能持续发展下去。

(二)差异化路径

在城市,要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在养老服务中引入智慧设备,像健康监测手环、紧急呼叫系统等,减少对人工护理的过度依赖。同时,整合社区医院和家政公司资源,推出“健康管理 + 家政服务 + 文化娱乐”一站式服务套餐,满足城市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在农村,以村委会为牵头,搭建互助养老网络,发动村民互帮互助,共同投身养老服务,打造一个紧密相连的互助团体。保留乡村传统特色活动,比如茶话会、手工编织活动,让老年人有更多参与感。另外,和乡镇卫生院联手,建立每周巡诊机制,缓解农村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政策配套

制定《原居养老普惠推广行动计划》,细化财政、土地、人才支持举措。财政方面 [4],设“原居养老专项基金”,依区域经济分档补贴,农村地区补贴比例提至八成,参与养老设施改造的企业减征 20% 企业所得税。土地政策上,修订《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明确其养老用途合法性,简化审批手续。同时试点“养老用地指标跨区流转”,让城市资本能买指标参与农村养老建设。人才方面,深化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护理人员,并构建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搭建一个“城乡养老协同发展平台”,打破区域壁垒,让城市和农村在养老领域“牵手”。在这个平台上,双方能充分交流养老经验,共享各类资源。城市可以把自己先进的智能化养老管理经验和技术“送”到农村,助力农村养老服务升级;而农村则能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低成本、环境好的康养基地,吸引城市老年人来此短期居住、休闲养老,实现互利共赢。

结论

“幸福老人村”模式借助对本地资源的整合以及政策层面的创新,给原居养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范例。想把这个模式推广开来,标准化和灵活性都得兼顾到:在城市里,要借助科技手段和物业资源迅速推广复制;在农村地区,则要着重强化社区互助,做好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从政策角度出发,得通过财政支持倾斜、法规瓶颈突破以及专业人才培育,搭建起长期有效的支持体系。后续研究可以持续关注该模式长期运营的成效,深入探索“数字化”和“原居养老”紧密结合的发展路径,从而应对养老需求持续变化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家门口”的“幸福老人村”[J]. 农民科技培训 ,2023,(06):54.

[2]松江叶榭镇 : 为乡村老人构筑幸福养老“生活圈”[J]. 上海人大月刊 ,2024,(12):48.DOI:16702/j.cnki.cn31-1590/d.20205.

[3] 田常赛 . 邻里互助视角下上海市奉贤区宅基睦邻四堂间更新策略研究[D]. 上海大学 ,2023.DOI:10.27300/d.cnki.gshau.2023.000484.

[4] 李平 , 张柳叶 , 常方方 , 等 . 老龄化视域下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探究 [J]. 河 南 医 学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2025,37(02):235-238.DOI:10.20261/j.cnki.2097-6089.2025.02.059.

2025 年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项目,项目编号:csz25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