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德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研究

作者

赖金华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帽村中学

一、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内涵与特点

(一)德育工作的内涵

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并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结合初中生心理生理特点(自我意识觉醒、叛逆心理凸显、易受同伴影响)展开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其内容既包括基础道德规范(如诚信、尊重、责任)的培养,也涵盖价值观引导(如集体意识、家国情怀)、心理健康疏导(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及法治观念启蒙。例如,在处理学生课间冲突时,班主任不仅要解决“矛盾本身”,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主动承担责任,这正是德育“渗透式”内涵的体现。

(二)德育工作的特点

1. 渗透性

初中德育需融入日常管理细节,而非孤立的“主题课”。如晨检时关注学生情绪状态,通过一句关心的询问疏导心理压力;批改作业时写下鼓励性评语,传递“努力比分数更重要”的价值观,这些细节均是德育的隐性渗透。

2. 实践性

初中生对抽象道德理论的接受度较低,需通过实践活动深化认知。笔者曾组织“班级责任岗”活动(如窗台管理员、课间秩序维护员),让学生在承担任务中体会“责任”的意义,远比单纯说教更有效。

3. 协同性

班主任需联动学科教师、家长及社区力量。如与语文老师合作,通过分析课文中人物的道德选择渗透德育;与家长沟通,指导其在家中通过“家务分工”培养孩子的担当,形成育人合力。

二、德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核心价值

(一)助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初中阶段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期,德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远超知识传授。笔者班上曾有一名学生因成绩落后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出现逃课行为。通过定期谈心,引导他发现自己“擅长组织活动”的优势,并推荐他担任班级文艺委员。在筹备元旦晚会的过程中,他不仅重拾自信,还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完成任务,逐渐养成了积极向上的心态。这一案例表明,德育能弥补“唯分数论”的缺陷,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培养抗挫折能力与社会适应力。

同时,德育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塑造具有长效性。通过“诚信考场”(无人监考)、“感恩书信”等活动,学生逐渐将“诚信”“感恩”内化为行为习惯 ——有学生在捡到同学的饭卡后,主动交到德育处;有学生在母亲节为父母准备手工礼物,这些行为均是德育成效的直接体现。

(二)优化班级管理效能

良好的班风是班级管理的“无形抓手”,而班风的形成依赖于德育工作的深耕。笔者刚接手新班级时,存在课堂纪律松散、同学间互助意识薄弱的问题。通过制定“班级公约”(由学生共同讨论制定,涵盖纪律、卫生、互助等条款),并设立“每周德育之星”评选(表彰遵守公约、帮助他人的学生),两个月后,班级纪律明显改善,出现了“同桌互助学习”“主动整理图书角”等现象。可见,德育能引导学生从“被动服从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

此外,德育还能减少班级矛盾的发生。通过“人际交往”主题班会,教学生用“我句式”表达需求(如“我希望你能按时归还我的文具”而非“你总是借东西不还”),班级冲突发生率较之前下降了 60% ,极大减轻了班主任的管理压力。

(三)完善学校德育生态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目标的“最终落实者”,也是连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桥梁”。学校层面的德育计划(如“红色教育月”),需通过班主任转化为具

体的班级活动 —— 笔者曾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革命纪念馆,结合历史故事开展“爱国精神”讨论,让学校的德育要求落地为学生可感知的体验。

同时,班主任能及时反馈学生德育情况,帮助学校调整德育策略。例如,在发现部分学生对“传统节日”认知薄弱后,笔者向学校建议增加“中秋诗词会”“端午包粽子”等活动,得到学校采纳,丰富了学校的德育载体。

三、强化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确立德育优先地位

班主任需跳出“分数至上”的误区,认识到“先成人,后成才”的重要性。可通过参加德育培训(如“班主任德育工作坊”)、阅读《德育新论》等书籍,提升对德育的认知;同时,在班级管理中树立“德育为先”的意识 —— 如在制定班级计划时,优先安排德育活动;在评价学生时,将“道德表现”与成绩同等纳入考量(如“三好学生”评选中,道德素养占比不低于 40% )。

(二)创新德育方法,丰富实践载体

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点,班主任需将德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可开展“微德育”活动:如利用课间 10 分钟分享“道德小故事”;组织“志愿服务”(如清扫社区卫生、慰问孤寡老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奉献”的意义;借助短视频平台,播放“感动中国人物”片段,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此外,还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心理树洞”(匿名信箱)、“同伴互助小组”等形式,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笔者班上设立的“心理委员”制度,由经过培训的学生担任心理联络员,有效帮助班主任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情绪问题。

(三)构建协同机制,凝聚育人合力

班主任需主动搭建“家校社”协同平台:定期召开“德育主题家长会”,向家长讲解德育方法(如“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建立班级家长群,分享学生的德育表现(如“XX 同学主动帮助同学补习”),增强家长的参与感;联系社区,争取资源支持(如邀请社区民警开展“法治讲座”),形成“学校主导、家长配合、社区支持”的德育网络。

四、总结

德育是初中班主任工作的灵魂,其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更在于为班级管理注入活力、为学校德育提供支撑。作为一线班主任,需正视当前德育工作的困境,通过更新理念、创新方法、协同联动,将德育贯穿于班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初中生成长为有道德、有担当、心理健康的时代新人,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贤芳 . 德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研究 [J]. 女人坊 ( 新时代教育 ), 2020, 000(004):P.1-1.

[2] 于海峰 . 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J]. 才 智 , 2017(9):1.DOI:10.3969/j.issn.1673-0208.2017.0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