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培养融入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
解晓杰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二中学 751999
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初中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关键期,更是文化认知形成的重要阶段。2022 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化意识的培养需“渗透在语言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中外文化内涵,增强国家认同与国际视野”。然而,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仍以“音标认读 + 词义背诵 + 句型搭配”为词汇教学核心,忽略了词汇背后的文化渊源与语境差异。例如,学生虽掌握“dragon”的“龙”义,却不了解西方文化中“dragon”代表邪恶、东方文化中“龙”象征祥瑞的差异,导致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理解偏差。因此,探索文化意识培养与词汇教学的融合路径,成为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存问题
(一)文化导入碎片化,缺乏系统性
部分教师虽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但文化导入多为“随机补充”,未形成体系。如教学“Christmas”时,仅简单提及“西方节日”,却未关联“SantaClaus”“Christmas tree”等词汇的文化起源;教学“table manners”时,只罗列“don’t talk with food in mouth”等规则,未对比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这种碎片化的文化讲解,无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文化认知框架,也难以让词汇与文化形成深度联结。
(二)词汇教学脱离文化语境,理解表面化
多数教师习惯在孤立语境中讲解词汇,如通过“单词表 + 例句”的模式教学“gift”,仅强调“礼物”的基本含义与“give a gift to sb”的搭配,却未说明西方文化中“gift”常与“birthday”“Christmas”关联,且忌讳送钟表(谐音“送终”)、手帕(象征离别)等文化禁忌。学生仅掌握词汇的“字面义”,却无法理解其“文化义”,导致在阅读、写作中出现文化错位,如用“dragon”形容西方英雄的勇气,造成表达失误。
(三)评价体系单一,忽视文化维度
当前词汇评价仍以“听写、单选”为主,聚焦词汇的记忆与运用,未纳入文化意识维度。例如,评价“Thanksgiving” 相关词汇时,仅考查“turkey”“pumpkin pie”的拼写,却不关注学生是否理解“感恩”的文化内涵、是否能对比“感恩节”与中国“重阳节”的文化异同。这种评价导向让教师与学生忽视文化学习,形成“为记词汇而学词汇”的恶性循环。
二、文化意识培养融入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语境创设策略:搭建“语言 - 文化”联结场景
语境是承载词汇文化内涵的关键载体,教师可依托真实情境与多媒体资源搭建文化语境,引导学生体悟词汇的文化意义。如教学“Festivals”单元时,可设计“文化体验馆”活动,播放 Halloween 短视频、展示中秋节图片,结合角色互动与词汇运用,对比 mooncake、lantern 与 Halloween 相关词汇的文化差异,启发学生思考节日文化内核差异。此外,可结合教材文本创设语境,如依托“愚公移山”相关单元,对比“诺亚方舟”故事,解析“god”等词汇背后的中西方文化理念差异,实现词汇学习与文化认知的同步推进。
(二)主题分类策略:构建“词汇 - 文化”知识网络
为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文化认知,教师可围绕饮食、节日等文化主题,整合教材内外词汇设计“文化词汇图谱”。以饮食文化为例,可纳入“steak”(西方正餐主菜)、“dumpling”(象征团圆)等词汇,标注西方“分餐制”对应“serve”、中国“合餐制”关联“share”的差异。教学中引导学生小组绘制图谱并展示,既能高效记词汇,又能借“dumpling”与“turkey”的对比,理解中西方节日饮食背后的家庭观念差异。
(三)任务驱动策略:强化“词汇 - 文化”实践运用
任务驱动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词汇、深化文化理解。教师可设计“文化探究任务”,让学生围绕词汇开展调查、创作等活动。例如,教学“politelanguage”相关词汇(“excuse me”“please”“thank you”)时,可布置“跨文化礼仪调查”任务:让学生分组采访外教或查阅资料,记录西方“请求帮助”(如 “Could you please pass the salt?”)与中国 “请求帮助”(如 “帮我递下盐”)的语言差异,分析“please”在西方文化中的“必需性”与中国文化中“熟人语境下的省略”现象,最后撰写《中西方礼貌用语文化对比报告》,并使用所学词汇展示成果。
此 外, 可 设 计“ 文 化 创 作 任 务 ”。 如 教 学“art” 相 关 词 汇(“painting”“sculpture”“oil painting”)时,让学生对比西方 “油画”(注重写实)与中国“水墨画”(注重写意),用英语描述“Mona Lisa”与“清明上河图” 的画面特点,使用“colorful”“realistic”(形容油画)、“simple”“elegant”(形容水墨画)等词汇,在创作中融合词汇运用与文化表达。
(四)评价优化策略:完善“语言 - 文化”综合评价
需将文化意识纳入词汇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重视文化学习。评价可分两类:一方面,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文化任务中的表现,如词汇图谱完整性、文化调查报告深度等,以“family”词汇学习为例,除检查“father”“mother”拼写,还需考察学生对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的对比及“respect”等词汇的价值观体现;另一方面,终结性评价设计融入文化的试题,如借西方婚礼文本考查相关词汇理解并设文化思考题,或要求以“Chinese Festivals”为题写作体现文化认知。
三、总结与展望
梳理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存问题后,本文提出语境创设、主题分类、任务驱动、评价优化四类策略。教学实践显示,文化意识与词汇教学融合,既能打破词汇学习“死记硬背”的局限,深化词汇理解运用,也能培育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文化认同感,契合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
本研究存在局限,如策略实践效果需长期追踪,不同学情学生对文化融入的接受度有差异。后续可结合学情设计分层文化词汇教学方案,探索 VR 虚拟文化场景等技术应用,提升文化意识培养的实效性与适配性。
参考文献:
[1] 李蓓蓓 .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 [J]. 课程教育研究 , 2020(15):107-107.
[2] 罗娟. 融入文化意识培养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研究[J].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