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培智学校绘画与手工新课程标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作者

车轶男

吉林省松原市特殊教育学校  138000

引言

培智学校教育目标不仅是助学生掌握基础技能,更在于促进其全面发展,使其形成适应生活、融入社会的核心能力。核心素养作为学生适配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需依托培智教育中的具体课程落地。绘画与手工课程因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特征,成为培智学生表达自我、锤炼能力的重要路径。2022 年新课标颁布前,部分培智学校该课程存在目标模糊、内容脱离学生生活、评价单一等问题,难以有效支撑核心素养培育。而新课标围绕“为培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理念,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将核心素养细化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维度,还结合学生特点增加“生活适应”“情绪调节”等适配要求。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究新课标如何借该课程推动培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培智教育课程实施提供参考。

一、培智学校绘画与手工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要求

(一)审美感知,从“被动接收”到“主动体验”

新课标对绘画与手工课程的革新,核心在于突破传统“重技巧、轻感知”的教学局限,提出以感官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方向,引导培智学生自主发现美。以“色彩认知”教学为例,不再单纯讲解“红色、蓝色”概念,而是设计多感官活动:让学生触摸红色绒布感知材质、嗅闻蓝色薰衣草香包关联气味、观察校园树叶四季色彩变化对接生活。通过“视 + 触 + 嗅”联动,助学生建立色彩直观认知与情感联结,契合其“具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推动审美感知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探索”,为“文化基础”素养筑牢感性根基。

(二)实践能力,从“单一操作”到“综合应用”

新课标在绘画与手工课程中,着重强化技能教学与生活需求的关联性,要求通过实践同步提升培智学生动手能力与生活适应能力。以“手工制作”教学为例:低年级设纸巾盒折叠任务,训练手部精细动作;中年级安排简易购物袋制作,授裁剪、粘贴技能并助其理解购物场景;高年级组织班级黑板报装饰,结合绘画培养协作与责任意识。此分层递进设计,既适配学生能力差异,又融合动手实践与生活应用,回应核心素养中“自主发展”要求。

(三)社会适应,从“个体表达”到“群体融入”

“社会参与”是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新课标依托绘画与手工课程活动设计,推动学生从个体创作转向群体互动。以“节日主题创作”为例,组织学生分组制作中秋灯笼时,明确分工:部分负责绘制图案,部分负责粘贴流苏,部分负责悬挂布置。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简易语言交流创作想法、寻求协助,同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合作意识。此外,新课标倡导学生向社区老人、幼儿园儿童赠送作品,借“作品分享”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被需要”的价值认知,增强社会交往信心,助力“社会适应”素养培育。

二、基于新课标发展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路径

(一)依托生活化素材,搭建“素养培育”桥梁

培智学生对熟悉生活场景的兴趣与共鸣感更强,教学中以生活化素材为载体,可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强化知识与生活的内在联结。以“蔬菜拓印”课程为例,教师先带领学生从学校菜园采摘胡萝卜、土豆,经清洗后将蔬菜切割成多样形状,再引导学生蘸取颜料在纸上完成拓印。学生在“采摘 — 清洗— 切割 — 拓印”的连贯过程中,既掌握拓印技巧以提升艺术表现能力,又认识蔬菜名称与用途以深化生活认知,还在分工清洗蔬菜时初步形成简单合作意识,助力社会适应素养培育。此类“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学模式,使核心素养培育自然融入课堂,规避了“刻意说教”的生硬问题。

(二)实施分层教学,适配学生能力差异

培智学生能力差异突出,新课标明确“尊重差异、分层发展”原则,教学需依学生能力设计差异化任务目标。以“主题绘画:我的家”为例,能力较弱学生需用简单线条画家人形象,侧重锻炼手部控制与情感表达;能力中等学生需添加家具并涂色,提升构图与审美能力;能力较强学生需用文字或符号标注房间区域并介绍,强化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此设计确保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完成任务并获成就感,而该成就感是驱动“自主发展”素养形成的关键。

(三)优化评价方式,关注素养发展过程

新课标打破传统“以作品定优劣”的评价模式,构建“过程性评价 + 多元主体评价”体系,聚焦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动态发展。例如,通过“学生成长档案袋”收录作品、课堂记录及家校访谈反馈:作品维度既保留最终成果,也收集草稿与修改痕迹以体现能力进阶;课堂评价从“是否完成作品”延伸至“参与讨论、互助协作、情绪状态”等维度;同时引入家长评价,通过“居家手工主动性、作品分享意愿”等问题,掌握素养在生活场景的迁移情况。该多元评价能更全面反映素养发展状态,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三、总结

培智学校绘画与手工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核心导向,通过系统性重构课程目标、内容框架与评价体系,为培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且具操作性的实施路径。从教学实践成效来看,以生活化素材为载体、落实分层教学策略、优化多元评价机制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将“审美感知、实践能力、社会适应”等核心素养要素融入课程教学,助力培智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同步提升综合能力、完善人格发展。后续,培智教育工作者需进一步深化新课标内涵理解,强化家校协同育人力度,推进课程资源建设,使绘画与手工课程真正成为培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载体,为其终身发展筑牢基础。

参考文献:

[1] 江小英 , 杨淳清 , 郑晓慧 . 培智学校学生核心素养认可度的调查研究[J]. 现代特殊教育 , 2022(16):24-31.

[2] 陈莉. 培智学校结构化教学研究的支点与主线[J]. 2025.

[3] 刘春生 . 试论核心素养体系观照下智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J]. 辽宁教育 , 20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