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体育课堂分层教学策略
温秀云
逊克县第一中学校 164400
1 核心素养与高中体育分层教学的契合点
高中体育核心素养指向学生在体育实践中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与品格,核心是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这与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理念天然契合。
具体来看,运动能力培养上,分层教学可按学生体能、技能基础设差异化目标,如田径模块中,基础层练起跑姿势、发展层提加速连贯性、提升层优化反应与步频,避免能力差异导致的“吃不饱”“吃不了”问题。
再从健康行为培养看,能结合学生需求设计方案,像针对体重超标学生,基础层安排快走等低强度训练并记录感受,发展层加间歇跑且教饮食常识,提升层自主定计划。
此外,体育品德培养可通过分层任务渗透,基础层借小组展示养规则意识,发展层靠对抗练合作,提升层组织活动树责任意识。
2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体育课堂分层教学具体策略
2.1 科学确定分层依据,避免“标签化”
分层需建立多维度依据,而非仅以运动成绩为标准。具体可结合三方面:一是体能基础,通过开学初的 50 米跑、立定跳远、1 分钟跳绳等测试,掌握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等基本体能水平;二是技能掌握,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对传球、投篮、起跑等基础技能的熟练度与规范性;三是学习需求与兴趣,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如篮球、足球、田径)与学习目标(如“掌握基础技能”“提升竞技水平”)。
综合以上维度,将学生分为“基础层”“发展层”“提升层”,且明确分层结果为“动态调整”,每学期根据学生进步情况重新评估,避免学生产生“固定分层”的心理负担。例如,某高二学生初始因体能弱被归为基础层,经过半学期训练后,若能达到发展层的体能与技能标准,可调整至发展层。
2.2 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对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需紧扣核心素养,且“可操作、可衡量”。以篮球模块为例:
(1)基础层
运动能力上,能规范完成双手胸前传球 5 次不失误、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命中率达 30% ;健康行为上,能说出篮球运动中预防关节损伤的 2 个要点;体育品德上,小组练习中遵守秩序,不中断他人练习。
(2)发展层
运动能力上,能在移动中完成双手胸前传球(准确率 80% )、单手肩上投篮命中率达 50% ;健康行为上,能根据运动后心率变化调整休息时间;体育品德上,小组对抗赛中主动配合队友,不抱怨失误。
(3)提升层
运动能力上,能在防守干扰下完成变向运球 + 急停跳投(命中率 60% )、组织 3 人小组战术配合;健康行为上,制定每周 2 次的篮球专项训练计划;体育品德上,班级比赛中尊重裁判判罚,安慰失利队友。
2.3 分层选择教学内容,体现“梯度性”
教学内容需在统一模块下设计梯度化内容。仍以篮球模块为例:
(1)基础层
以基础技能为主,包括双手胸前传球分解练习(徒手模仿→无防守传球→近距离传球)、原地投篮姿势纠正(借助弹力带辅助发力)、篮球运动安全常识(热身动作、护具佩戴)。
(2)发展层
以技能应用为主,涵盖移动传球练习(慢跑→变速跑传球)、定点投篮进阶(增加投篮距离)、简单战术配合(挡拆、传切)。
(3)提升层
以技能创新与竞技为主,包括对抗性运球(1 对 1 防守运球)、复杂战术演练(2-1-2 防守阵型)、篮球比赛规则与裁判法(违例、犯规判罚)。
同时允许学生“跨层选择”,如基础层学生对发展层战术感兴趣,可在完成自身任务后参与发展层小组练习,激发学习积极性。
2.4 分层运用教学方法,适配学习需求
不同层次学生需差异化教学方法:
(1)基础层
采用“示范 + 分解 + 强化练习”,教师通过慢动作示范、徒手模仿降低难度。例如教投篮时,先分解“蹬地→抬肘→伸臂→拨指”动作,再逐个强化;同时“一对一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2)发展层
以“小组合作 + 纠错指导”为主,4-5 人一组开展“传球练习”“对抗赛”,培养合作能力;教师针对普遍问题(如传球力度控制不当)集中指导,对个别问题(如投篮姿势偏差)单独点拨。
(3)提升层
采用“探究式学习 + 比赛驱动”,提出“如何在防守密集区域有效传球”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方案;组织班级联赛、校际友谊赛,让学生在实战中优化战术。
2.5 分层构建评价体系,关注“过程性”
评价需突破“唯成绩”模式,建立兼顾过程与结果的体系:
(1)运动能力评价
基础层看“动作规范度”(传球、投篮姿势,满分 10 分),发展层看“技能熟练度”(移动传球准确率、投篮命中率),提升层看“竞技能力”(战术有效性、比赛得分贡献)。
(2)健康行为评价
通过“运动日志”记录课后锻炼(如基础层每周 3 次 10 分钟跳绳),结合课堂观察评估安全运动意识(是否热身、佩戴护具)。
(3)体育品德评价
采用“学生互评 + 教师评价”,基础层关注“规则遵守”,发展层关注“合作意识”,提升层关注“体育精神”。评价结果以“等级 + 评语”呈现,如“本周传球准确率较上周提升 20% ,值得肯定”。
3 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 动态调整分层,避免“固定化”
每 2-3 周通过课堂练习、小测试、学生反馈评估学生进步,及时调整分层。若基础层学生连续 3 次达发展层目标,可调整至发展层;发展层学生长期无法完成目标,需分析原因(如学习方法不当),调整至基础层或提供针对性帮助。
3.2 关注学生心理,避免“标签效应”
教学中避免使用“差层”“好层”等词汇,统一用“基础层”“发展层”“提升层”;分组练习采用“混合分组 + 分层分组”结合,如基础层与发展层共同完成“传球接力”,提升层带领基础层纠错,促进跨层互动,避免基础层学生自卑。
3.3 加强教师协作,提升分层专业性
建立“体育教研组协作机制”,同年级教师共同制定分层标准与教学方案,共享体能测试表、技能评分表;定期开展研讨课,针对“基础层参与度低”“提升层任务难度不足”等问题共同分析解决方案,提升分层教学专业性。
4 总结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体育分层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通过科学分层、差异化教学、过程性评价,让不同层次学生获得成就感。实践显示,该策略能改善“一刀切”弊端:基础层学生运动自信心与健康习惯提升,发展层合作意识增强,提升层竞技能力与体育精神发展。
参考文献:
[1] 显 陈 .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分析 [J]. 国际教育论坛 , 2020, 2(1).DOI:10.32629/jief.v2i1.426.
[2] 吴丽萍 . 核心素养视角下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读天下(综合), 2020, 000(026):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