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英语跨学科学习研究
杨光
吉林省榆树市第三小学校 130400
引言
传统小学英语教学常孤立地传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和整体知识体系存在一定割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清晰表明,英语课程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此导向规定英语教学要打破学科隔阂,探索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跨学科学习(Cross-curricular Learning)作为一种围绕特定主题或问题,将不同学科知识与技能有效融合的教学方式,可为学生营造更具丰富意义的语境,让语言学习摆脱机械记忆,而是成为实现有意义沟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本文探究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英语跨学科学习,对推进小学英语教学变革、提升教育质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素养与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与关联
核心素养与跨学科学习在理念上极为相符,都突出整合、衔接与迁移,意在造就可适应未来社会复杂挑战的全面发展个体。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涵盖四个维度,语言能力作为基石,体现为在社会场景下听、说、读、看、写等语言运用能力,文化意识体现为一种价值取向,着重于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与接纳,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1]。思维品质属于心智特征范围,指借助英语学习来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学习能力作为一种发展要素,体现为学生主动拓展学习途径、提高学习效能的意识与能力,这四个要素彼此交融,协同发展。
(二)跨学科学习的本质与特征
跨学科学习不是把不同学科内容随意堆砌,而是聚焦于某一主题、项目或问题。把两门或更多学科的知识、方法与思维方式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对事物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其特点主要呈现出整合性、情境性、探究性以及实践性,它要求学生摆脱单一学科的限制,运用综合知识与技能应对实际问题。
(三)核心素养与跨学科学习的逻辑统一
核心素养的根本是处理复杂现实场景的综合素养,其培养不能仅依靠单一学科达成。跨学科学习恰好为培育核心素养搭建了理想通道,它借助营造真实或仿真的情境,使学生在运用英语开展交流、合作、探索与创新的进程中,同步提升语言能力、强化文化认知、磨砺思维素养并提高元认知策略,进而达成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同步增长,为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坚实实践支撑。
二、小学英语跨学科学习的实践路径探索
实施小学英语跨学科学习,应精心谋划,筛选恰当的主题与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一)主题式融合:确立跨学科学习的核心纽带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围绕主题开展跨学科整合,能切实助力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理解与运用语言。主题充当纽带,把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有价值的整体,让学生在多维度探索中自然掌握语言,增强综合认知与表达能力,该教学模式着重语言的实际使用,破除学科隔阂,增添学习的趣味性与综合性。
以外研版小学英语《Rain or shine》为例,教师可围绕“天气与季节”核心主题,实施多学科融合教学活动。在科学教学中,引领学生探寻不同天气现象及四季更迭的缘由,如探讨雨、雪、晴天的形成原理,还结合动植物随季节的变化,助力学生掌握自然规律,同时学习“weather”“season”“rain”“snow”“sunny”等相关英文词汇 ,season,“sunny”等。在语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诵读与天气或四季有关的中文古诗及成语,如《春晓》或“风和日丽”,同时对比英文诗歌中类似主题的呈现方式,比如研习简单英文诗歌里对天气的描绘,增进中英文语言与文化的比较认知[2]。在美术教学中可融入绘画活动,要求学生创作不同天气与季节的风景画作,且用英语对图中元素进行标注,如“cloudy sky”、“rainbow”、“sunnyday”等,还能开展小组描述展示活动,提升口语表达水平。学生还可以学唱与天气、四季相关的英文歌曲,如《Rain, Rain, Go Away》《Four Seasons》,利用旋律巩固词汇及句型。借助此类主题整合,学生既学会了《Rain or shine》的目标语言知识,还在跨学科实践中强化了观察、表达以及协作能力,达成了语言学习与综合素养的同步发展。
(二)项目式驱动:在真实任务中实现素养整合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堪称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优质载体。通过一个真实又复杂的驱动性问题,促使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在一段时间中主动开展探索、调查与实践活动,最终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并公开展示成果。该方法把知识学习和能力应用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开展项目期间,自然而然地整合多学科知识,由此全方位增强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以外研版小学英语《Time to eat!》为例,教师可开展名为“为国际美食节设计健康餐盘”(Design a Healthy Plate for the International Food Festival)的 PBL 项目。该项目所面临的驱动性问题是:学生面临“怎样向来自不同国家的师生介绍并推荐一份既美味又营养的中式健康餐盘”的任务。学生需要先运用《Time to eat!》里学到的核心语言知识,如食物词汇(rice,egg)、表达个人喜好(I like.../ I don't like...)以及询问用餐需求(What do you want to eat?),实施小组访谈与问卷调查工作,掌握同学和“国际友人(”可由老师或其他班级同学扮演)的饮食喜好与禁忌。这提升了英语语言运用与交际的功能水平,项目顺利实现多学科内容的自然融合。在科学范围内,学生应探索“健康膳食金字塔”概念,掌握均衡营养相关知识,探讨各类食物营养价值,保证餐盘设计契合健康要求。在数学范围中,学生要对餐盘中各类食材开展成本核算与预算管控,算出一份餐食的总价,这涉及简单的四则运算[3]。各个小组需整合研究所得,利用美术技巧开展餐盘造型与色彩搭配方面的设计,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制作一份图文结合、双语呈现的介绍海报或者数字演示文稿,用英语清晰表述设计理念、营养成分以及成本构成,这还融合了语文的逻辑组织及表达能力。依托此项目,学生摆脱孤立记忆单词和句型的模式,而是在有意义目标的驱动下,统筹运用英语、科学、数学、艺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处理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真正做到了边做边学,全面助力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活动式体验:在实践参与中深化语言应用
跨学科实践活动作为语言教学的关键拓展,它消除了课堂与现实世界的隔阂,为学生打造了在真实场景里综合运用所学能力的空间。通过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元的实践项目,可把静态语言知识转变为动态交际能力。学生在开展一项具体任务的全流程中,既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与记忆,还磨炼了信息检索、团队协作、创意设计和公开表达等高层次能力,由此实现对文化的深度体悟和核心素养的全面增强。
以外研版小学英语《Life in the Arctic》为例,教师可借助该主题的神秘与独特之处,策划一场别出心裁的“极地世界探索日”(Polar World Exploration Day)主题活动,各学习小组需挑选一个北极圈内国家,做深度探索并完成展位布置及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有关气候(It’s cold and snowy.)、衣着(wear warm clothes)、动物(polar bears,seals)以及活动(go fishing, 等关键句型与词汇,用英语创作介绍文稿。这直接强化和促进了语言组织与运用能力,活动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多学科知识:学生要探究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性,掌握因纽特人的历史与传统,绘制北极熊、鲸鱼等特色生物的图画或者制作冰雪景观的模型,还可学唱一首简易的因纽特民谣或模仿其鼓点韵律。到了“探索日”当天,各小组要以英语为媒介,向来访的师生、家长开展现场讲解与演示 [4]。这项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任务,有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为达成展示的圆满成功,需要主动开展口语练习、熟背内容且和同伴协同配合,从资料搜集整理、展板制作呈现到开展最终演讲。整个实践过程让学生全面锻炼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创造力并增强自信心,使知识学习升华成一次难忘的探索经历。
三、小学英语跨学科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评价
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跨学科学习,对学生、教师以及学科发展意义重大。
(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跨学科学习打破英语作为单一语言学科的传统定位,让它成为贯通不同知识领域和现实世界的关键纽带。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背单词、记语法,而是为了达成有实际价值的任务,如筹备一场国际文化展览、撰写一份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或合作设计面向全球用户的应用程序,主动学习并运用英语。以真实需求为驱动的学习模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他们从“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语言也由此成为探索更广阔世界的利器,而非仅作为考试内容。
当处理这些复杂又开放的任务时,学生需灵活运用批判性思维剖析信息,通过创造力提出独特方案,借助实践解决难题。尤为关键的是,跨学科项目一般要求团队协同,学生要在运用英语沟通时,习得倾听、表达、协商与共情技巧。这些互动不仅强化了他们的语言水平,更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领导能力和社会情感素养,实现了从单纯知识传授到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为他们日后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筑牢根基。
(二)推动教师教学理念与角色的转变
跨学科学习对教师角色赋予了全新使命,促使教师从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过程的深度规划者与引导者。教师不应仅着眼于课本内容讲解,需以更高层次的视角,整合各学科知识逻辑与真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情境,设计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驱动性任务。他们需广泛学习探索,拥有宽广的知识视野与卓越的课程开发能力,成为衔接科学、艺术、社会等多元领域的“课程建筑师”。这一转变表明教师要在课前构思及资源整合上投入更多精力,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评估方式的选择,每一个环节都检验着教师的创新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
跨学科教学极为仰仗教师彼此的协同工作,它需要英语教师积极突破学科界限,和科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教师一起构建教学团队,一起备课、协同授课。在长期的沟通和磨合进程中,教师们互换教学心得,摆脱单一学科的思维束缚,形成相互信任、支撑的专业共同体[5]。此过程不单纯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还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关键路径。经由集体反思和合作实践,集体反思与协作实践促成了充满活力的教学共同体,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师资支撑。
(三)赋能英语学科教学的深层变革
跨学科学习让英语教学实现变革,让其摆脱了传统的词汇语法教学模式,展现出新的活力。英语课堂内容不再仅围绕文学作品和日常对话,而是纳入科技探索、环境议题、历史剖析、艺术呈现等多样主题,使语言学习基于充实且有意义的认知基础。项目式学习、主题探究、模拟国际会议等多样化任务,促使学生在运用英语处理实际问题时,自然地增进语言能力,该学习方式大幅增添了课堂的趣味与挑战,让英语切实成为探索世界、表达思想的利器。
跨学科学习从本质上提高了英语教学的育人意义,它摒弃了“为语言而学语言”的短浅观念,突显了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文化沟通、世界联结方面的核心价值,学生并非仅学习语言的表现形式,还领悟其背后蕴含的思想、文化和情感。这一转变带动学科教学从过去那种知识灌输模式,彻底转变为聚焦学生批判性思维、文化领悟力、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达成了学科育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总结:
以核心素养为指引的小学英语跨学科学习,是契合时代发展、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举措。它运用主题融合、项目带动和活动感受等途径,把英语学习纳入一个兼具整体性、情境性和应用性的框架,切实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进步,这不仅对学生意义非凡,还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未来,仍需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协同教学及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索,以期使跨学科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更加科学、有效地实施,最终为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综合素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丽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跨学科课程整合教学 [J]. 校园英语 ,2023,(48):163-165.
[2] 柳海荣 , 柳洁 .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跨学科整合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以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为例柳海荣柳洁 [J].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42(03):122-128.
[3] 陆珠琪 .“ 学科整合”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1,(08):106-107.
[4] 有效开展初中英语跨学科教学 [J]. 福建教育 学院学报 ,2024,25(3):40.
[5] 张贝贝 , 顾育红 , 彭晓妍 .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J]. 科教导刊 ,2024(3):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