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唤醒与文化浸润

作者

杨颖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江苏盐城 224007

引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觉醒和文化浸润,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所以,小学语文老师要对每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把它们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利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文化情境之中,使他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自然会有一种情感的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又可以让他们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唤醒与文化浸润的重要性

1. 情感唤醒的重要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情感元素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让学生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亲情纽带、友情之谊等丰富的感情,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刻含义的理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判断能力,辨别善恶,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这种情感教学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机械式记忆方式,利用形象的语言韵律、肢体动作的辅助等方式,使抽象的文本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感受到语言的美,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同时,情感教育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究、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发展他们的创意与想象能力,使语文课程不仅只是词汇的积累,更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手段。

2. 文化浸润的实践意义

以“诵辨悟创”思想为主线,通过晨诵暮诵、群读等形式,可以将经典文本向文化身份认同的转换,完成由知识积淀向内化创生的跃迁。此外,老教师还可以采用辩论式课堂、儿童戏剧等策略,突破人文和历史的界线,让学生站在历史和地理的角度来看待文本,从而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唤醒与文化浸润途径

1. 以语文之美激发心灵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就必须先让学生体会其语言之美,这种美学体验不只是单纯的艺术欣赏,更强调语言、内容和情感的深层次结合。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细节描写、节奏化朗读,使学生体会语言的节奏之美和意境之美,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中场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层次。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续写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文本,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润物无声的情感浸润 [1]。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为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标注描写潮水形态与声音的句子(如“白线横贯”“战马飞奔”)‌。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表格:“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感官变化对比。接着,组织学生开展精品细读活动,聚焦“吞”“沃”等动词‌,引导学生对比替换词汇,体会潮水的吞噬感与力量感,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行分段朗读‌,从舒缓到激昂,再现潮涌层次(如“闷雷滚动”读低沉,“雷霆万钧”读铿锵)。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创设教学情境:若你为南宋百姓,写一段观潮日记,融入兴奋与震撼‌,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古今观潮活动,思考“自然奇观为何能跨越时代打动人心?”‌。最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顺序,描写校园晨雾中的运动场景,训练观察顺序与动词运用‌。

2. 构建学生本位的阅读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润心”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采取趣味化教学方式,例如,游戏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选段时,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任务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其次,利用现代科技,如虚拟现实,重现课文情景,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情景体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情感培育与文化传承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2]。

以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为例,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以祖父的园子为文化符号,通过语言品析、情境还原、文化拓展三个维度,实现文本解读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先播放《虫儿飞》钢琴版,营造童年意境,触发学生的记忆:“请用三个词描述你的童年乐园”,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东北老照片(辘轳井、纸鸢、苞米地),并设计问题链:“怎样的乐园会让人终生难忘?”“物质匮乏时代,精神自由从何而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展开探究,如活动一:自由图谱的绘制:圈画文中 " 倭瓜 "" 黄瓜 "" 玉米 " 等植物意象,对比城市儿童对 " 自由 " 的定义(表格对比),聚焦 " 愿意……就……" 排比句,进行句式仿写训练;活动二:祖孙对话的还原:分组演绎“铲地认错谷穗”场景,添加现代元素改编对话(如祖父用智能手机拍照)。绘制“祖父表情变化曲线图”(笑盈盈→哭笑不得→宠溺);地域文明的浸润:查找“倭瓜”“水瓢”“蚂蚱”的东北方言释义,观看短视频《东北农家四季》。对比汪曾祺《花园》中的南方植物意象。开展主题辩论赛:“祖父的园子是物质乐园还是精神家园?”通过“语言品析 - 情境体验 - 文化比较”三级跳,引导学生实现从文本解读到生命教育的跨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不仅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情感体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能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浸润中华优秀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有趣、教育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打开文学之窗,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感悟人生,成为一个有人文情怀和文化自信的人。

参考文献:

[1] 张学超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唤醒与文化浸润—评《语文润心—小学阅读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 语文建设 .2025 (06): 82.

[2] 徐酩皓 . 浸染传统 渗透文化—“浸润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应用 [J]. 读写算 .2023(32):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