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理念下成都文化产业区域特色发展的路径研究
兰田
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党校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快速发 越来越受重视 成为 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目前大多数文化产业处于复制模仿 文化产业园区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与空间支撑,也是文 特色发展,创新和塑造文化品牌,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 聚效应不强、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不足、城区与郊县之间 的发展理念,通过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等措施,促进区域间的文化 推动文化产 业集群实现“特色立园”。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逻辑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还能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繁荣与否,事关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科学协调发展。纵向来看,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质;横向来看,在同一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区域间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以独具特色的文化理念为资源,既是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也是提高区域文化产业创新能力的内在支撑力。
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离不开完善而高效的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由多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并在一定范围内集聚成的产业组织。产业聚集优劣势非常明显,一方面有利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市场渗透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合作,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聚集也可能导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出现同质化现象、知识产权争议、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国内部分学者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定义是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具有鲜明的文化形象且具有吸引力的多功能园区。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当前的文化产业园区多是融生产、生活、消费三者为一体,显著特征就是具有区位依附性,比如,以旧厂房和仓库为区位依附、以大学为区位依附、以开发区为区位依附、以传统特色文化社区以及艺术家村为区位依附等形态。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有产无城”“有城无产”“城兴产退”的产城分离提出的。陈鹏(2025)认为,产城融合作为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路径,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
现有文献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已逐渐从局部走向系统,为进一步探究文化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奠定了基础。但应该注意的是,已有研究多是在理论层面对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溢出效应进行分析,较少关注园区在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具体问题,从而导致研究结论与各地实际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本文中所提出的产城融合理念,不仅要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还要实现与城市文化特色相融合发展。
三、成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至 2022 年,成都全城已有 80 个市级及以上的文创产业园区,其中包括 40 个文创产业园区,20 个文创特色街区名单、20 个文创特色村(社区)。2023 年全市文创产业园区面积达 1136 万平方米。2025 年,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 3000 亿元(见图 1),占 GDP 比重超 12%,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成都影视城等园区聚集链主企业 11 家、上市企业 7 家,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要素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数字文创产业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2020-2025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亿元)
(图1 数据来源:互联网)

这些文创产业园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立足于成都的本土文化特色,溯源而上的是深厚的古蜀文明基因。如文殊院旁的“成都院子”剧场主要展演最具代表性的川剧经典节目,成都东郊记忆园区内蜀宴赋餐厅通过舞乐展现蜀地诗词歌赋的文化魅力等。文创 IP 中,“成都造”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创下新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足支撑其响亮“出海”。
然而,在成都乃至全国各地仍 业园区因忽略本土文化、过度商业化开发和追求网红热度而存在产业链集聚效应不强的问题, 夜城的成功开发 多地打造了与其类似的本地“不夜城”,如山东青州不夜城、湖北武汉木 东北不 鞍山长江不夜城等。有的文化企业认为只要与文化有关联就可以参与 集聚中, 于是各式各样的养生文化、陶瓷文化等“文化产业园区”遍地开花。在这类文化产业园区里, 些东拼西凑的少量文化元素之外,大部分设施与文化产业基本没有关系,甚至还产生错误的文化传播信息。
可见,产业链的不完善必将导 园区难以集聚优质资源,对巴蜀文化挖掘不深难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价值逐渐被 代形成的同质化现象则会失去发展文化产业的本身意义,缺乏专业的文化研究人才更难以将文化资 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 . 以上种种原因,都会对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影响文化产业园区的规模扩张和竞争力提升。
四、成功案例对比分析
地处陶溪川的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经历了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衰败和如今的兴盛。市区 200 公里范围内有众多的优质旅游资源,机场、客运、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便利,陶溪川承载了景德镇当代市民最重要的陶瓷生产记忆,工业遗产与陶瓷工人的生活设计关联紧密,是陶瓷生产与生活的重要遗存载体。江苏文化产业园区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无论在规模数量上还是发展质量上,都率先构建了先发优势,呈现出“数字化、特色化”的发展态势。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盘活秦淮文化资源,培育形成国家级艺术大师、文化名家等 200 余人的专业队伍,传颂经典“秦淮腔调”,引领区域人文与经济互动交融,实现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同频共振。北京朝阳区的 798 艺术区是一座苏联援建、原民主德国设计建造的建筑遗址,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工作室和当代艺术机构聚集在此地,逐渐形成了一个艺术群落,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城市艺术中心之一,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展示空间、流通地以及北京文化产业的重要地标。
而在影视文化产业圈里,地处不同区域,如无锡数字电影产业园、北京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横店影视城、海南长影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成都影视 虽然 化底蕴,但仍然有着共通之处,也就是同样立足于本土文化特色实现产城融合。 化特色各异, 因此,文化产业有所倚重。如横店影视城拥有庞大的拍摄场景和专业服务,同时发展影视后期制作、道具租赁等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北京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吸引了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入驻,发布“中国影都青年影人优享计划”,吸引导演、知名演员等担任发展顾问。无锡数 业园为多部大片提供特效制作,园内的数字电影科技馆展示高科技电影制作过程。成都影视城联合四川传媒学院等,构建产教融合体系,培养影视专业人才。横店影视城也配备了酒店、餐饮、购物等设施,提升居民和游客的生活便利性。
五、成都文化产业园区域特色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文化产业面临同质化等困境,理应回归“产城融合”理念,立足于地区文化特色禀赋,加强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发力,加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针对当前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从典型案例中汲取可借鉴因素,探索出成都市文化产业园区特色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产业规划和方向定位
整体规划园区主导文化产业,构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聚焦细分领域,与周边文化产业形成错位发展。提高园区的生活配套品质,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引进和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龙头文化企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吸引上下游知名企业集聚。进一 步搭建企业交流合作平台,举办产业沙龙、研讨会、博览会等活动,促进产业链上企业间的文化交流和业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产业协同效率。完善文化产业园区的配套服务,建立健全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服务体系,为园区企业提供融资、法务咨询、专利申请等一站式服务。
(二)促进文化资源与产业融合
依托古蜀文明资源,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古蜀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等特色,保护和利用好老街巷、古村落、古建筑,采集成都各 强文化认同感和吸引力。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均衡发展城市中的新型文化业态 注文化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变化,如年轻消费者群体对沉浸式体验、 相关产业并融合古蜀文化元素,如建设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打造数字 播等新媒体,以故事化、场景化方式呈现历史文化,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商业等深度融合,让文化在产业中“活”起来。
(三)优化产业跨区域合作平台
建设线上线下产业协作平台,如产业链供需对接会、技术共享平台、人才交流市场,促进沿线企业的技术合作、订单共享、人才互通。培育“线性 域文化产业的协作,例如,联合高校、职业院校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定期组织 才服务保障体系,鼓励文化企业与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 供沿线文化企业的人才智力支撑。又如,统筹沿线的土地、资金、 对在走廊内跨市投资的企业,给予税收、项目用地、融资利率等优惠条件保障, 串联各文化园区节点企业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精准匹配。
参考文献:
[1] 傅才武,程玉梅.“文化长江”超级I P 的文化旅游建构逻辑——基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视角[J].福建论坛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08):13-25.
[2] 庞妃 . 习近平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重要论述研究 [D]. 大连海事大学,2024.DOI:10.26989/d.cnkigdlhu.2024.000034.
[3] 陈少峰 . 未来导向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17(02):38-41+97.DOI:10.16255/j.cnki.11-5117c.2019.0021.
[4] 张苏缘,顾江 . 文化产业集聚如何赋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城市品牌的中介效应分析 [J]. 江苏社会科学,2022,(05):172-181+243-244.DOI:10.13858/j.cnki.cn32-1312/c.20220919.008.
[5] 陈少峰 . 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十大趋势 [J]. 出版广角,2019,(09):11-13.DOI:10.16491/j.cnki.n45-1216/g2.2019.09.002.
[6] 彭民安 . 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以长沙文化产业为例 [J]. 求索,2006,(10):58-61.DOI:10.16059/j.cnki.cn43-1008/c.2006.10.020.
[7] 杨矞 .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22,(10):143.
[8] 赵悦彤.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协同研究[D]. 云南大学,2023.
[9] 陈鹏.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及收敛性[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5,47(S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