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轨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周仲义 杨文慧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铁建设已成为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手段。截至 2023 年,我国内地已有 50 多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10,000 公里,其中地铁运营里程约占 80% 。然而,地铁施工多位于地下复杂地质环境中,涉及深基坑、盾构掘进、隧道支护等高危作业,施工过程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风险。近年来,国内外地铁施工事故频发,如坍塌、涌水、设备故障等,不仅延误工期,更威胁生命财产安全。2022 年某地铁工地发生坍塌事故,造成多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这再次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施工风险管理。因此,开展地铁轨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铁施工风险特点与分类
地铁施工风险具有隐蔽性、连锁性和动态性等特征。隐蔽性体现在地下工程难以直接观察地质条件和结构状态,需要通过专业探测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判断;连锁性指某一风险可能引发多重次生灾害,如涌水导致坍塌和地面沉降,进而影响周边建筑物安全;动态性则因施工进度、环境变化等因素使风险不断演变,需要实时监测和动态评估。根据风险来源,可将其分为地质风险(如软弱土层、地下水、岩溶发育)、技术风险(如盾构机故障、测量误差、支护失效)、管理风险(如人员操作失误、监管缺失、应急预案不完善)及环境风险(如周边建筑物扰动、交通影响、地下管线破坏)。全面识别和分类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基础,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分类体系,为后续风险评估和应对提供依据。
2 地铁施工风险识别方法与流程
2.1 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识别需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全面分析。常用方法包括专家调查法、故障树分析法(FTA)、现场勘查法及历史数据分析法。专家调查法通过组织行业专家进行多轮研讨,利用德尔菲法收集专业意见;故障树分析法对基坑坍塌、盾构卡机等关键事件进行诱因分解,建立逻辑关系图;现场勘查法通过地质雷达探测、钻孔取样、地下水位监测等手段获取第一手数据;历史数据分析法则收集类似工程事故案例,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2 风险识别流程
风险识别遵循 " 信息收集 - 风险清单编制 - 风险描述 " 的系统化流程。首先需要全面收集工程设计图纸、地质勘察报告、周边环境调查资料、气象水文数据等基础信息,建立项目信息数据库。收集包括地质勘察报告、施工设计图纸、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等在内的相关技术文档,并对沿线 1 公里范围内的建筑物、地下管线进行了详细普查。其次通过头脑风暴法、检查表法、情景分析法等方法列出潜在风险,编制初步风险清单,对每项风险的发生概率、影响范围、诱因进行详细描述,建立风险档案。
2.3 风险数据库构建
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风险数据库可提升识别效率和管理水平。风险数据库应包含风险编号、类型、位置、状态、应对措施、责任单位等字段,并具备实时更新和智能分析功能。项目采用 BIM 技术集成地质模型与施工进度,建立三维可视化风险管理系统,实现了风险信息的动态管理。系统包括风险信息录入、查询统计、预警提示、报表生成等功能模块,可以实时显示风险分布情况,自动生成风险态势图。数据库还设置了多级权限管理,确保风险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移动终端应用,现场人员可以实时上报风险情况,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风险状态,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3 地铁施工风险评估模型与应用
3.1 风险评估指标
风险评估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从概率和后果两个维度进行量化分析。概率等级通常分为 5 级(1-5 级,分别对应极低、低、中、高、极高),后果等级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工期延误、环境影响等因素划分为5 级(可忽略、较小、中等、严重、灾难性)。项目采用风险矩阵法将两者结合,计算风险值( (R=P×C) ),确定风险优先级。评估指标还包括风险可探测性、可控性等辅助指标,形成多维度的评估体系。针对不同类型风险,制定了差异化的评估标准,如结构安全风险重点考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环境影响风险侧重考虑社会影响和生态破坏。例如,盾构机穿越既有线路时,碰撞风险概率为 " 中 ",后果为 "严重",风险等级定为" 高",需优先处理。
3.2 定量评估方法
针对重大风险,需要采用精确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深入评估。蒙特卡洛模拟通过随机抽样方法预测基坑稳定性失效概率,可以处理多个随机变量的复杂情况;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处理不确定性信息,适合评估具有模糊性的风险因素;神经网络模型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提高评估准确性。项目通过专家打分和隶属函数计算软土区沉降风险值为0.75(高风险),为此组织了专题论证会,邀请专家对评估结果进行评审。项目还采用了故障树分析和事件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盾构始发和接收等关键工序进行了定量风险评估,计算得出最大可能损失值,为保险投保和应急准备提供了依据。通过这些定量分析方法,实现了对重大风险的精确评估,为风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3 动态评估机制
风险随施工进展不断变化,建立动态评估机制。项目制定详细的风险动态评估制度,规定每半月一次全面风险复审,每周重点风险检查,每日现场风险巡查。开发了风险预警平台,设置三级预警机制,根据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例如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时,系统自动发出警报,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动态评估机制,项目实现了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有效避免了多起可能的事故。
结束语
地铁轨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强、动态复杂的工作,需要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表明,科学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能显著提升施工安全水平。在重庆轨道交通 27 号线项目中,通过实施系统化的风险管理策略,成功克服了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挑战,实现了零事故的安全目标,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可以进一步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立智能风险预警系统,实现风险的实时感知、智能分析和自动预警。同时,要加强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完善风险管理标准体系,推动风险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提升。本研究提出的风险管理策略,不仅适用于地铁工程,也可为其他地下工程提供借鉴,有助于推动我国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李根柱 . 地铁轨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4,(36):4-6.
[2] 冯克勤. 地铁轨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策略研究[D]. 南昌大学,2022.
[3] 谢 韬 . 轨 道 交 通 工 程 施 工 风 险 及 管 控 措 施 [J]. 交 通 世界 ,2022,(Z2):79-80.
[4][1] 马海燕 , 陈振溢 , 张元春 .BRMR 在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J]. 市政技术 ,2019,37(06):266-268+271.
[5] 蒋开春 . 采用“风险库法”辨识城市轨道工程施工风险的探析 [J]. 路基工程 ,2018,(03):23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