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开门融合视觉识别及故障诊断的智能化电控箱研究
赵峻峰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省镇江市 212000
1 传统电控箱运维面临的挑战与智能化必要性
传统电控箱的日常维护与故障处理过程暴露出诸多局限性,首要问题在于其状态监测的盲区,箱内断路器分合状态、接触器吸合情况、指示灯显示是否正常等信息均需开门后由人工目视检查,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面对高压或复杂环境时对人员构成安全威胁;其次,故障诊断严重依赖技术人员的经验积累,对于早期隐性故障(如触点轻微烧蚀、线圈初期过热)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往往待到故障扩大导致跳闸或设备损坏后才能被发现,造成非计划停机和生产损失;再者,“快开门”操作本身缺乏智能安全联锁机制,无法在开门前有效确认箱内关键回路是否已安全断电,存在误操作风险。因此,利用现代传感技术、视觉AI 和边缘计算赋能传统电控箱,使其实现状态可视化、诊断智能化、操作安全化,对于提升工业基础设施的运维数字化水平和本质安全具有迫切的必要性与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分析快开门融合视觉识别
2.1 视觉识别的必要性与核心功能
“快开门”操作是电控箱日常维护和应急检修的必经步骤,但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触电风险。传统机械锁具或简易电气联锁无法直观验证箱内元器件的真实物理状态,存在误判风险。融合视觉识别技术的目的,是为“开门”这一动作赋予智能化的安全前置判断能力。其核心功能在于替代人眼,在物理门锁开启前,非接触地、准确地核实箱内所有关键电源控制元件(如总断路器、隔离开关)是否已处于绝对安全的物理分断状态,从而构建一道不可或缺的技术安全屏障,将安全依赖从“人遵守规程”彻底转变为“技术强制保障”。
2.2 视觉识别系统的硬件组成与部署
为实现可靠识别,系统硬件由图像采集、处理与控制三大模块构成。图像采集模块采用广角、低畸变、高动态范围的工业级微型摄像头,具备良好的抗电磁干扰特性,通常部署于电控箱内顶部的特定位置,以确保无死角覆盖所有待识别元器件的操作面板和状态指示部位。处理模块为核心,采用内置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的嵌入式边缘计算网关,负责运行复杂的 AI 识别算法。控制模块则接收处理模块的指令,驱动电子门锁执行机构(如电磁锁)的开关动作,并联动声光报警装置。
2.3 基于深度学习的状态识别与安全联锁工作流
系统工作流程始于开门请求的发起。接收到请求后,边缘计算网关立即触发摄像头采集当前图像,并调用预先部署的轻量化深度学习模型(如经过剪枝和量化的 YOLO 算法)进行实时推理。该模型能精准定位并识别出图像中的每一个目标断路器,并依据其手柄角度、状态标识等视觉特征,高置信度地分类出“分闸”或“合闸”状态。
3 智能化电控箱故障诊断策略
3.1 分层递进的综合诊断总体思路
本系统采用“边缘快速响应 - 云端深度分析”的分层递进式诊断策略。在边缘侧,侧重于基于阈值规则的实时监测与快速诊断,确保对过温、过流等严重故障的毫秒级响应,保障即时安全。在云端或本地服务器侧,则侧重于基于历史大数据和多源信息融合的深度挖掘与预测性诊断,旨在发现早期、隐性、缓变性的故障隐患。这种分工协作的思路,既满足了故障诊断的实时性要求,又实现了诊断的深度和前瞻性。
3.2 多源信息融合诊断模型构建
单一数据源难以做出精准判断,因此核心是构建多源信息融合诊断模型。该系统以 D-S 证据理论或贝叶斯网络为框架,将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证据进行统一表达与合成。证据源主要包括:视觉识别提供的形态学证据(如触点烧蚀、变色、形变)、温度传感器提供的热学证据、电流 / 电压传感器提供的电气证据以及振动传感器提供的机械证据。模型通过计算各证据对不同故障模式的支持程度与置信区间,进行综合推理,最终输出融合后的诊断结论,其准确性和可靠性远高于基于单一信息的诊断。
3.3 基于轻量化AI 算法的边缘实时诊断实现
为实现边缘侧的实时智能诊断,必须对算法进行极致优化。本研究采用模型剪枝、量化、知识蒸馏等模型压缩技术,将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转化为可高效运行在边缘计算网关上的轻量化版本。这些算法能够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下,依然保持对元器件状态(如接触器吸合 / 释放、指示灯完好 / 损坏)和外观缺陷(如灼痕、锈蚀)的高精度、低延迟识别与分类,为快速诊断提供关键的视觉证据输入。
3.4 预测性维护策略与健康状态评估
超越事后诊断,系统最终目标是实现预测性维护。云端平台持续汇聚边缘上传的历史运行数据与诊断结果,通过时序分析、趋势预测等算法,构建关键元器件(如接触器)的健康退化模型。系统能够评估其性能衰减趋势,预测剩余使用寿命(RUL),并在故障发生前的合理时间点生成预维护警报,从而使用户能够从“故障后维修”的被动模式,转变为“故障前干预”的主动模式,最大化减少非计划停机。
4 案例分析:某大型水务泵站智能化电控箱应用实践
以某大型水务泵站的关键水泵控制电控箱智能化改造项目为例。该泵站原有电控箱在日常运维中频繁遭遇因接触器触点烧蚀导致的电机缺相故障,且检修时需频繁开关箱门,存在安全隐患。项目实施中,在保留原有主回路的基础上,选用了上述智能化电控箱方案。在每个电控箱内巧妙安装了 2 个微型防眩光摄像头,分别监控总断路器和一组接触器 / 继电器;增装了若干数字温度传感器紧贴于易发热元件;电流互感器则利用原有信号进行采集。边缘计算网关安装在箱内预留空间。系统上线后,运行效果显著:首先,安全效益凸显,每次检修前,系统自动执行断电状态视觉验证,成功拦截了两次因人为疏忽准备进行的带电操作,避免了潜在事故。其次,运维效率大幅提升,技术人员可通过手机 APP 远程实时查看箱内所有元件状态与运行参数,减少了 70% 的非必要现场巡检。最关键的是,在运行三个月后,系统基于视觉识别并结合其温度监测数据的融合分析,提前两周预警了该接触器的潜在故障。
结束语
本研究成功设计并实践了一种融合视觉识别与多源信息融合故障诊断技术的智能化电控箱系统。该系统通过赋予传统电控箱以“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有效解决了其运维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性差、依赖人工、故障发现滞后等核心痛点。经由某水务泵站的实际案例证明,该系统在实现“快开门”智能安全联锁、远程状态可视化管理、特别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早期故障精准预警与诊断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和实用性。这不仅显著提升了单台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更为构建大型工业体系的预测性维护体系提供了底层数据支撑与技术范式。展望未来,随着 AI 算法、传感器技术及 5G 通信的持续演进,智能化电控箱的功能与性能将进一步完善,其应用范围也将从单一设备扩展到整个车间乃至工厂的智能运维网络,最终为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后续研究将聚焦于更深度的迁移学习算法应用以适配更多元器件类型,以及探索基于数字孪生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型。
参考文献:
[1] 金雪琪 . 快开门融合视觉识别及故障诊断的智能化电控箱研究 [J]. 煤矿机械 ,2025,46(09):191-193.
[2] 陈子昊 , 徐焘 , 汪毅 . 基于物联网的就地智能电控箱研究 [J]. 电力勘测设计 ,2024,(S1):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