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管道抢修技术进展
孔隅 杨林 朱莉 张波 寇伟
西南油气田华油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引言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油气管道作为“能源血管”,其安全输送直接关系国家能源安全。截至 2024 年底,我国长输油气管道总里程达 18.5 万km,其中原油管道 12.2 万 km、天然气管道 4.5 万 km、成品油管道 1.8 万km,形成覆盖全国的能源输送网络。但“重建设、轻维护”的问题长期存在:2010 年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后,海洋油气开发输送的应急装备需求凸显;“十一五”期间我国虽在管道模拟仿真、卫星遥感、漏磁检测等技术上有所提升,但维抢修体系的装备投入与成果仍显不足——2006 年中石油集团虽率先建成管道维抢修应急体系,却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为破解这一困境,国家发改委批准组建油气管道输送国家安全工程实验室,系统性推进维抢修技术研究,为管道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一、油气管道开孔封堵技术进展
开孔封堵技术是管道维抢修基础技术,通过焊接封堵三通、依次安装夹板阀、开孔机与封堵头隔离管内介质,分带压与不带压作业,广泛用于陆地中低压管道漏点修复、阀门更换。
1.1 开孔机与封堵器的技术突破
开孔机核心难点为带压安全防泄漏、扭矩与效率平衡防卡钻、筒刀寿命与切屑控制防堵塞。2006 年前,我国装备严重依赖进口,仅 2 家单位能处理 720mm 管径管道,各仅2 套美国TDW 设备,单套成本800 余万元。
国内团队针对性攻关:刀具采用高速钢与硬质合金复合的双金属带状锯条刀,切屑残留减 60% ,寿命达原2.3 倍;结构上通过仿真优化焊接参数(如180-220A 电流、 150∘C 预热时热影响区 ⩽5mm ),法兰抗压强度提升 35% 。
封堵工艺早期有短板:李朝阳团队设备仅 0.78MPa 封堵压力,刘罡改进的 DNF 型虽达 2.0MPa ,仍无法满足西气东输( Φ(6-10MPa) )需求。2006 年,中石油联合高校研制出适配 800-1200mm 管径、 10MPa 压力的设备,2008 年在西气东输定远站完成 1016mm 管径、 8MPa 带压开孔,作业周期从 12 小时缩至8 小时,但核心部件进口,国产化率 55% 。
1.2 技术应用局限
在大口径 (⩾1000mm) )、高压力 (⩾10MPa )管道中,仍存在不足:一是 1016mm 管径封堵头重约 500kg ,贴合度下降致密封可靠性降 15%-20% ;二是介质粉尘 gtrsim5mg/m3 时,夹板阀密封寿命从 72 小时骤减至 24 小时;三是 30% 作业后需清管处理切屑残留;四是 1200mm 管径作业时,筒刀寿命仅3-4 次,远低于 800mm 管径的8-10 次,增加成本。
二、大口径带压开孔与焊接强度优化
针对开孔封堵技术在大口径管道的局限,国内团队从设备结构改进与焊接风险控制两方面攻关,提升适配性与安全性。
2.1 带压开孔技术的结构改进
为解决封堵头自重影响密封的问题,研究者设计“悬挂式”与“双级悬挂式”封堵头:前者以“上挂 + 下顶”转移重量,使封堵单元贴合压力提升 25% ,适配管径 600-1400mm ;后者加二级密封单元,密封可靠性超 98% ,可应对 12MPa 高压。
试验显示, 1200mm 管径、 10MPa 压力的天然气管道维修中,改进技术将作业时间从 24 小时缩至 16 小时(效率提 33% ),卡钻风险从 8% 降至 2% 以下,落板风险从 5% 降至 0.5% ,已在西气东输二线等干线应用 40 余次,零安全事故。
2.2 带压焊接的风险控制技术
带压焊接需在高压管道焊三通,因管壁特性、温度场 (-20-50∘C )与应力易生裂纹,合格率曾低于 85% 。团队从两方面突破:工艺上,打底焊用E6010 焊条(电流 100-120A、电压 18-20V),填充 / 盖面焊用 E5015 焊条(电流 140-160A、电压 22-24V),控温 150-200∘C 预热、 ⩾120∘C 层间温、250∘C 后热 1 小时,使焊接应力降 40% ,冷裂纹率 <3% ;检测上,用“超声(UT) + 射线(RT)”双重检测,合格率超 98% ,满足高压管道要求。
三、管内智能封堵技术发展与应用
管内智能封堵技术无需在管道外壁焊接三通与安装开孔机,通过管内智能封堵器实现介质隔离,是近年维抢修技术的重要突破,尤其适用于高压、大口径及海洋管道维修。
3.1 技术核心优势
相较传统开孔封堵技术,其优势显著:一是安全风险更低,规避带压焊接缺陷、鞍形板掉落等问题,作业事故率从5% 降至0.1% 以下;二是效率更高,海底管道维修周期从 72 小时缩至 36 小时,陆地管道从 3 天压至 1 天,1016mm 管径天然气管道每小时可减少 5 万立方米介质放空损失;三是应用更广,覆盖海陆场景(海底阀门更换、立管维修,陆地管段试压、阀门修理等),适配管径 500-1400mm 、压力 ⩽12MPa ;四是成本更优,省去夹板阀、开孔机等设备,机具成本节约 30%-40% ,单次作业可省500 万-800 万元。
3.2 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国外技术成熟:挪威 PSI 公司 1999 年完成全球首次作业,封堵器靠自锁锚定机构无需外电,曾实现400 天持续封堵;美国TDW 的SmartPlug 适配管径 400-1600mm ,靠介质压力自动密封,应用于全球 200 余条管道;英国StalsGroup 的 SealPlug 可水下 3000 米作业,支持远程无人化维修。
国内近年追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张仕民团队研发一体化封堵器(含封堵、清管、通讯、液压单元),经多次试验,密封可靠性 99% ,锚定力满足 12MPa 需求;赵宏林团队用“声波 + 电磁”双模通讯,实现 10km 内实时传输,延迟 ⩽0.5 秒;赵弘提出气动封堵器方案,靠介质压力驱动,减重 40% 适配海洋狭小空间。目前技术已在渤海油田、西气东输三线试点,国产化率 70% ,逐步打破国外垄断。
3.3 典型应用工艺(以阀门更换为例)
流程清晰可控:第一步,通过发球筒用 0.8-1.2MPa 压缩空气,将封堵器送至待换阀门上游 10-15 米处,靠定位传感器(精度 ±0.5 米)确定位置;第二步,地面指令启动内置液压系统,锚爪嵌入管壁锚定,密封囊充气至管道压力1.2 倍形成初始密封;第三步,排空球筒介质,利用 8-10MPa 压差驱动自锁机构封堵,关闭截断阀后更换阀门;第四步,平衡管内压力解封,收回锚爪与密封囊,通过收球筒取回封堵器,全程 12 小时内完成,远快于传统技术的24 小时。
四、结论与展望
我国油气管道维抢修技术已从“被动应对”迈向“主动保障”:陆地大口径( ⩽1400mm, )、高压 (⩽10MPa )管道带压开孔封堵技术成熟,焊接合格率超 98% ;海洋浅水 (⩽200 米)海底管道干式维修及管内智能封堵试点见效。但核心部件(如高压密封胶圈)仍依赖进口,深海( ∵200 米)技术空白,标准不完善。
未来需三方面突破:一是推进装备自主化,攻关高压密封材料、高精度筒刀,实现国产化率 ⩾90% ;二是加强智能数字化,用 AI 优化方案、物联网监测设备,故障预警率 ⩾95% ;三是研发水下 3000 米智能封堵器,参考ISO13623 建全生命周期标准,筑牢能源管道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