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社区治理的实践路径
王立法
包头稀土高新区党群工作部 内蒙古包头市 014030
引言:
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社区作为市域治理的前沿和基础,是社会治理成果直接惠及居民的重要载体,同时承担风险预防、社会服务和矛盾调解等功能。然而,当前社区治理在资源配置、居民参与、党群关系及精英化问题上存在短板,影响治理效率与居民满意度。本文以社会治理现代化为背景,从实践路径角度探讨社区治理优化策略,旨在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方案。
一、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定位与作用
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着多重作用。它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承担民生建设、社会服务供给以及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职能,同时在基层风险防控中起到关键支撑作用,能够在早期介入和多主体协作中降低突发事件和社会矛盾的影响。社区治理还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实验平台,可探索数字化管理模式、多主体参与机制以及制度创新举措 [1]。社区紧密贴合居民生活,使治理成果直接惠及群众,提高公共服务满意度和社会认同感,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二、当前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治理资源错配
社区治理在资源配置上存在明显错配现象,公共资源在不同社区间分布不均,部分社区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医疗、文化及社会服务供给不足,而一些资源集中社区则存在重复建设和浪费问题。这种不均衡导致治理效率受限,社区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同时削弱民生建设的整体效果。资源错配还影响社区服务的覆盖广度和服务质量,使得重点领域如老年人照护、弱势群体救助及安全防控等环节缺乏必要支撑。长期来看,这种问题会削弱基层治理能力,增加社会矛盾风险,制约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亟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建立动态调配机制加以解决。
(二)主体作用薄弱
社区治理中居民及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足,居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整体偏低,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在治理事务中的作用有限。基层干部承担管理和服务任务,但缺乏有效动员和协作机制,社区决策往往缺乏广泛群众基础,政策实施和服务落实效果不佳。这种主体作用薄弱导致治理参与度低,居民难以对社区事务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也限制了社区自治能力的发展 [2]。同时,社区治理缺乏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作体系,使得政策和服务难以精准匹配居民需求,影响治理效能,阻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三)党群关系裂隙
一些社区管理层权力偏移,决策和服务安排缺乏居民参与和监督,导致群众对社区事务认同感不足。党组织在政策宣传、风险防控和公共服务落实中作用未完全发挥,居民难以感受到组织的服务功能,从而降低参与意愿。党群互动不足还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和沟通障碍,使社区事务决策偏向管理层或精英群体,居民意见和需求难以被采纳。这种裂隙不仅影响社区治理民主化水平,也削弱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公信力,限制了社区自治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推进。
(四)精英化倾向
社区治理存在精英化倾向,即部分高学历或权力集中的群体在社区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决策和资源分配过程缺乏广泛居民参与。这种现象压缩了普通居民参与空间,削弱了社区自治能力,降低了治理多元性和公平性。精英群体主导的治理模式容易形成利益集中和信息不对称,居民的实际需求可能被忽视,社区公共服务难以精准匹配。这种倾向削弱了居民的责任感和参与意愿,导致社会治理缺乏社会基础支撑。长期存在的精英化问题不仅影响社区治理公平性,也阻碍了多元主体共治模式的形成,制约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三、社区治理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社区民生建设
社区治理的有效推进必须以民生建设为核心指标。在各社区内,应依据人口结构、经济状况和社会需求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确保教育、医疗、文化和基础设施均衡发展。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可以整合街道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站及社会组织资源,从而提升服务覆盖面和效率。通过开展居民需求调研并分析数据,社区能够调整服务方向,使服务内容贴合实际需求。针对老年人、儿童及弱势群体,社区可设计养老照护、学前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多层次服务。创新性公共服务模式,如社区食堂、文化活动中心及便民服务点,能够使治理成果直接惠及居民,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与满意度。
(二)改善居民参与环境
社区治理效果的提升离不开居民积极参与。完善居民自治组织体系,例如业主委员会和居民议事会,可赋予居民在决策和监督中的权利。多渠道沟通机制的建立,如线上议事平台、社区论坛、微信群和意见箱,使居民能够随时表达意见和需求。社区可引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活动,包括文化活动、安全巡逻和公益服务,实现政府、社会组织与居民之间的协作。激励机制的设立,如表彰活跃居民、提供培训机会或积分奖励,有助于提升居民参与热情与能力。此类举措可以保障社区治理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增强自治能力,并形成稳定的社区协作网络。
(三)深化党群互动
党群互动在社区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党组织应通过长效机制,将党建工作与居民议事会联动,强化在政策宣传、矛盾调解及公共服务实施中的指导职能。定期举行居民议事会,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规划、服务项目评估及矛盾解决过程,提升治理透明度。党组织可结合社区实际开展服务项目,如健康义诊、文体活动和安全演练,让居民真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3]。通过加强党群互动,不仅能够缩小党群关系裂隙,提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增强基层治理执行力和社会认同感,为社区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四)构建全民协作社区
社区治理需要建立由居民、社会组织、企业和志愿者组成的多主体协作网络,形成共治格局。应用数字化工具,如社区大数据平台,可实现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及突发事件预警,提高治理智能化水平 [3]。绩效考核机制能够量化居民参与度、志愿服务和治理成果,激励各方积极参与。社区还可开展节日文化活动、环境整治和安全巡逻等协作项目,促进各主体互动。全民协作模式不仅增强社区治理弹性,还能提高社会资源使用效率,形成公平、有效且可持续的治理格局,有利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四、结论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其成效直接关系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当前社区治理面临资源分配不均、居民参与不足、党群关系裂隙以及精英化倾向等问题,需要多维度路径加以解决。强化民生建设能够提升服务覆盖和质量,改善居民参与环境有助于激发自治活力,深化党群互动增强信任与协作,而构建全民协作社区则优化治理结构与资源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喆. 社区工作者情感劳动研究[D]. 吉林大学,2023.
[2]赵霞 .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城中村”社区治理的路径探讨——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J]. 国际公关 ,2023,(06):22-24.
[3]陈佳璇 , 杨艺星 , 李志行 . 数字政府背景下的我国社区治理现代化实践路径探索 [J]. 中阿科技论坛 ( 中英文 ),2022,(07):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