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英语课堂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素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

关天琼

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程村学校

初中阶段是语言能力素养形成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已具备基础的语言储备,但在复杂语境中的表达逻辑性、文本解读深度及跨情境应变力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当前教学中,部分教师虽意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却因缺乏系统策略而陷入“重形式轻实效”的困境 —— 如情境对话流于机械问答,文本分析停留在信息检索层面。事实上,语言能力素养的培育需要结构化的教学设计:既需依托真实情境激活语言运用的内在动机,又需通过文本解构与重构深化逻辑思维,最终实现“输入 - 内化 - 输出”的闭环。本研究以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为载体,结合交际教学法与建构主义理论,探索具体可操作的课堂策略,为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逻辑梳理等核心能力提供实践范式。

一、借助主题式情境对话训练,提升学生英语口头表达与即时应变能力

主题式情境对话训练植根于交际教学法与建构主义理论,其核心价值在于将语言学习从孤立的知识点记忆转化为动态的交际实践。特定话题为语言运用提供了聚焦点,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场景中完成有意义的交际任务 —— 这种“用语言做事”的过程,能激活大脑对词汇、句型的主动提取与重组。从心理学视角看,真实情境中的互动压力会促使学生快速调动语言储备,在回应、追问、澄清等对话环节中自然修正表达偏差,形成“输入 - 内化 - 输出”的闭环。同时,主题的连贯性确保语言训练的系统性,而情境的多变性(如对话对象身份、交流目的的调整)则能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在“同中求异”的表达中培养语境适应力,最终实现从“能说”到“会说”再到“善说”的能力跃升。

在 人 教 版 九 年 级 Unit 3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restrooms are?”的教学中,教师将“陌生城市自助旅行”情境升级为包含时间限制与突发状况的任务链。课前布置学生制作简易城市地图,标注课文涉及的场所及新增的书店、药店等地点。课堂上,游客组领取“2 小时内完成 3 项任务(买邮票、取现金、买纪念品)”的卡券,居民组则手持标有交通拥堵路段的实时路况表。对话中,游客不仅要运用基础句型,还需应对“邮票售罄”“银行临时关门” 等意外,如学生说出 “I need to send a postcard,but the post office has no stamps. Do you know any other place?”居民组需快速回应“You can try the bookstore on Green Street, they sellpostcards with stamps.”教师在旁记录典型表达,随后引导学生分析“Couldyou...?”与“Can you...?”的语气差异,并鼓励加入“Actually...”“Wait,maybe...”等缓冲语。整节课学生平均每人参与对话 12 次,其中 60% 的表达为课文外拓展内容,口头应变的流畅度显著提升。

二、通过文本结构拆解与重构,增强学生英语篇章理解与逻辑梳理能力

文本结构拆解与重构根植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主动解构与重组知识构建认知框架。拆解过程中,学生需识别主题句、过渡词、段落功能等语篇要素,分析总分、并列、因果等逻辑关系,这一过程能激活大脑对信息的分类编码能力。重构则是对拆解成果的创造性运用,要求学生在理解原作结构逻辑的基础上,替换话题、补充细节或调整顺序,实现从“理解结构”到“运用结构”的跨越。从阅读心理学视角看,这种训练能强化学生对语篇宏观结构的敏感度,使其在面对新文本时快速定位核心信息;同时为写作提供“结构模板”,减少构思时的认知负荷,促进逻辑清晰的表达,最终形成“阅读输入 -结构内化 - 写作输出”的能力闭环。

人教版九年级 Unit 5“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的说明文教学中,教师采用“三阶递进式”拆解策略。首先引导学生用不同颜色标注“产品名称(silk umbrella)”“制作材料(silk, bamboo)”“制作工艺(weaving,painting)”“文化意义(symbol of elegance)” 等关键信息,并用箭头标出信息间的递进关系;接着分析段落衔接词(such as, first, finally)的逻辑功能;最后绘制结构思维导图。重构阶段,学生分组选择“剪纸”“皮影”等传统工艺,先对照范文结构讨论补充细节,如 “Paper cutting uses scissorsto cut red paper into patterns, with craftsmen often spending 3-5 hours on a single piece”;再尝试调整段落顺序,比较不同结构对表达效果的影响。课堂上,学生提出“能否先讲文化意义再介绍工艺?”的疑问,教师顺势引导分析倒叙结构的适用场景,使学生在思辨中深化对文本逻辑的理解,课后检测显示 85% 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同类说明文的结构分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课堂中主题式情境对话训练与文本结构拆解重构策略的协同运用,为学生语言能力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有效路径。前者通过真实交际场景的创设,打破了语言学习的封闭性,使学生在动态互动中提升口头表达的流畅度与应变力;后者借助结构化的文本分析与再创作,强化了学生对语篇逻辑的深层把握,为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两种策略均以“语言运用”为核心,既扎根于交际教学法与建构主义的理论土壤,又通过人教版教材的具体案例实现了教学落地。实践证明,此类策略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学用分离”的不足,助力学生从“能使用语言”向“会运用语言”转变。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拓展策略的适用场景,结合更多元的评价方式,持续优化语言能力素养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晓露 , 赵敏 .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策略初探[J]. 中学生英语 ,2024,(42):93-94.

[2] 唐筱云 , 林鉴 . 英语绘本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基于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 [J]. 福建教育 ,2021,(37):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