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求导向下中职学校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的优化
邵烨
安徽宿州技师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前言:
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护理需求日益增长,但就我国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老年护理人才远远不能满足老年护理需求,且人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中职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基本导向,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着力优化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培养社会所需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社会需求导向下中职学校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现状
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深,老年人群体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呈不断攀升态势。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2021 年,我国持证养老护理员仅约 50 万人,而同期我国 60 岁以上失能人数达到 4654 万人,远远达不到国际上“每 3 位失能老人配备 1 名护理人员”的标准,缺口高达千万以上,且还在不断扩大。从护理质量维度来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老年人对护理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对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等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老年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职业道德不高、沟通能力较差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护理需求[1]。
1.2 中职老年护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社会需求导向下,中职学校老年护理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一方面,课程设置不合理,极大影响着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效果。部分中职学校开设的老年护理课程与普通护理课程内容存在一定重叠,并未体现出老年护理的特殊性,且一些教师并未认识到老年护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涉及较少,实践环节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学生未来工作需求。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趋于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当前,许多中职学校的老年护理课程教学以讲授法和讨论法为主,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学习环境较为沉闷,难以真正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老年护理工作联系起来,知识技能体系搭建效果不佳。此外,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共性问题,具体表现为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实习时间短等,导致学生无法系统掌握老年护理的实践技能,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产生了不良影响。
2. 社会需求导向下中职学校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的优化要点
2.1 优化课程结构
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提高中职学校老年护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石。中职学校应系统梳理现有的课程结构,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的要求,精简基础课程,去除各个课程中的重复性内容,并适当增加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占比,以此更好地帮助学生搭建知识体系[2]。以某中职学校为例,老年护理专业教师以职业能力要求为根本指标,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有效增强了课程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要点如下表1。
表1 老年护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2.2 创新教学方法
丰富且创新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可真正意义上将兴趣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应基于课程教学内容,全面评估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综合采用情景式、项目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案,旨在将学生引入到老年护理知识学习中来,不断培养学生的老年护理技能。其中,情景教学法旨在模拟老年护理的常见场景,包括养老院日常护理、家庭老年护理等,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载体,以具体的任务或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关键在于将学生分成 4-6 人组,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3]。
例如,某中职学校老年护理专业教师在开展“老年生活照护技能”模块化教学时,设计了“情景模拟实训室操作 + 标准化老人模型训练 + 角色扮演”教学方案,近 95% 的学生能积极融入学习中去,并全面掌握知识与技能,要点如下。
情景模拟:基于《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养老机构真实工单,提炼出老年人饮食照护、清洁照护、睡眠照护、安全防护四大核心场景,在实训室展开 1:1 场景模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到场景”的转化思维。
老人模型训练:应用具备皮肤压力感应、吞咽反射模拟、二便排泄功能、生命体征监测等功能的智能标准化老人模型,让学生完成相应的护理任务,以此反映学生操作的规范性。
角色扮演:由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护理员、失能老人、家属三类角色,模拟“失能老人拒绝进食”场景。结束后,从老人的尊严需求、家属的焦虑心理、护理员的沟通技巧三个维度进行复盘,以此将“以老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习惯。
2.3 强化实践环节
老年护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强化实践环节能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更好地适应老年护理岗位需求。中职学校在增加老年护理课程中实践课程占比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即与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主体搭建长期合作关系,构建学生实践基地,以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例如,某中职学校与当地知名养老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规定学生定期到养老机构参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工作,亲身体验老年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养老机构应为学生分派实习导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助推学生知识技能体系不断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中职学校应搭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评估机制,以季度或学期为单位对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展开系统分析,及时与合作单位沟通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保驾护航 [4]。
2.4 整合教学资源
社会需求导向下,教学资源是中职学校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的基础保障。教师团队应对图书馆书籍、期刊、电子文献资料、实验室各类专业设备等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根据老年护理教学需求统筹规划,确保资源应用最优化、最大化。与此同时,积极与其他院校、科研机构进行沟通交流,如邀请其他院校在老年护理领域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到本校授课或开讲座、组织老年护理理论与实践互动研讨会等,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也能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此外,还可发挥互联网优势,筛选专业教育平台上的优质老年护理课程搭建学习资源库,由本校老年护理专业课教师团队结合学生实际学习要求进行调整优化,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的知识和信息,增强学生与老年护理岗位的匹配度。
结语:
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我国老年护理人才面临着数量缺口大与质量要求高的双重挑战。中职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培养优势,立足老年护理需求与学生发展要求,积极优化老年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综合采用创新型教学方法,同时强化实践环节,辅以完善的资源保障,以此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中职学校老年护理课程教学中可考虑提高新技术的应用率,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玉侠 , 徐晓华 , 周萍 .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护理人力需求分析与建议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27(27):3776-3780.
[2] 张洪 , 王红艳 , 刘琴 . 基于医养结合背景的应用型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J]. 中国卫生产业 ,2022,19(17):40-43.
[3] 江愿丽, 陈凌云, 蔡冰琳, 等. 基于问题驱动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在《老年护理学》《康复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25,40(02):179-184.
[4] 刘勇华 , 李高申 , 王江波 , 等 . 基于 OBE 理念的老年护理专业实践实训课程体系研究 [J].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2,24(11):84-87.
姓名 :邵烨,出生年月:1987.01.17 性别:女,籍贯:,民族:汉族,学历:本科,职称:初级,研究方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