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作者

魏厚珠

晋江市江滨中学 362200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初中生挫折现状与困境

教学实践发现,初中生挫折集中于三维度:学业上,如七年级某生数学两次不及格后躲着老师、谎称忘带作业;人际上,如八年级女生因好友组队疏远而情绪低落、拒参集体活动;家庭中,有学生反馈家长只问分数、批评指责,不听困难倾诉。这些挫折若未正确引导,易让学生形成“我不行”的消极认知,甚至引发厌学、抑郁。

(二)传统抗挫折教育的局限

以往初中抗挫折教育多采用“说教式”“案例式”教学,比如通过“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上千次”的故事告诉学生“要坚持”,或在学生遇到挫折后,强调“你要坚强”“别害怕”。这种模式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忽视学生的情绪体验,未先接纳学生的委屈、焦虑,直接灌输“应对方法”,导致学生抵触;二是缺乏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只聚焦“解决问题”,却没帮学生建立“我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信心,学生下次遇到挫折仍会手足无措。

(三)积极心理学的介入价值

积极心理学由塞利格曼提出,主张从“关注问题”转向“关注优势”,聚焦人的积极情绪、心理资本(希望、自我效能感、韧性、乐观)与积极关系。对初中生而言,积极心理学不是“教学生如何扛挫折”,而是先帮学生培育“扛住挫折的内在力量”—— 比如通过积累小成功提升自我效能感,通过积极情绪缓冲挫折带来的负面冲击,通过良好的人际支持获得安全感。这种“前置培育”的思路,能从根源上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符合初中生“需要被认可、渴望被理解”的心理特点。

二、积极心理学与初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内在关联

(一)积极情绪的“缓冲器”作用

弗雷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拓展 — 构建理论”指出,积极情绪能拓宽人的认知范围,增强应对资源。初中生处于情绪波动较大的阶段,一次小小的积极体验(如解出一道难题、得到老师一句表扬),能让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局限于“我失败了”的消极认知,而是更愿意思考“我上次解难题成功过,这次也能试试”。在教学中观察到,经常体验积极情绪的学生,面对挫折时的“恢复速度”更快 —— 比如同样是考试失利,平时爱分享“小确幸”的学生,会主动找老师分析错题;而长期情绪低落的学生,更可能说“我就是学不好,没用”。

(二)心理资本的“核心支撑”作用

心理资本中的希望、自我效能感、韧性对初中生抗挫折能力至关重要。希望助力学生建立目标认知,将挫折视作达成目标的阶段性挑战;七年级(4)班学生经“阶梯式单词任务”后,英语学习信心提升,遇记词挫折时能主动自我激励。韧性可通过“主动借物”“课堂举手”等小实践积累应对经验,逐步增强抗挫折能力。

(三)积极人际关系的“保护网”作用

初中生自我认知易受他人评价影响,良好的师生、同伴与亲子关系,能为其提供“犯错亦无害”的安全感。遇挫折时,老师共情并共寻解法、同伴分享过往经验、家长给予坚定支持,可助学生摆脱孤立恐惧,主动面对;反之,若遭指责否定,易强化“我不行”认知,形成避挫循环。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 课前“3 分钟小确幸”环节

每周 2 节心理健康课,课前让学生轮流分享当天的“小确幸”,可以是“同桌帮我捡了笔”“今天阳光很好”“我终于弄懂了物理公式”,其他同学用“你很棒”“我为你开心”等话语回应。该环节实施 2 个月后,七年级(3)班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 40% ,原本沉默的学生也开始主动分享,负面情绪表达减少。

2. 挫折案例“积极重构”讨论

以“考试失利”为例,不再问“怎么应对失败”,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这次考试让你发现了哪些之前没注意的问题”“你之前有没有过‘考差后又进步的经历”。比如有学生说“上次数学考 50 分,后来我每天做 10 道题,下次考了 70 分”,老师趁机引导“你看,挫折其实帮你找到了进步的方向”,让学生从“挫折是坏事”转向“挫折是成长机会”。

(二)活动设计:培育“核心心理资本”

1.“阶梯式目标”实践活动

针对学业挫折严重的学生,设计“小目标闯关”活动。比如为数学不及格的学生制定“第一周:每天独立完成 3 道基础题”“第二周:每周问老师 1 个问题”“第三周:单元测试及格”的目标,每完成一个目标,就在“成长手册”上贴一颗星,并写下“我做到了 ______,我觉得自己 ______”。八年级某学生通过该活动,3 个月内数学成绩从 52 分提升到 78 分,他在手册上写“原来我不是学不好数学,只是之前没找对方法”。

2.“同伴互助”韧性训练

组织“挫折互助小组”,4-5 人一组,每组分配 1 个“模拟挫折场景”(如“被同学误会偷东西”“运动会报名项目没选上”),让学生轮流扮演“遇到挫折的人”和“支持者”,练习“倾听情绪”“提供帮助”。活动后有学生反馈“原来当别人难过时,先听他说比‘教他怎么做’更重要,下次我遇到挫折,也会先接纳自己的情绪”。

(三)家校协同:搭建“支持性环境”

1. 家长“挫折沟通”工作坊

每学期举办 2 次家长工作坊,通过“情景模拟”让家长体验“指责式沟通”与“积极沟通”的差异。比如让家长扮演“孩子考差”的场景,最初有家长说“你怎么又考这么差,肯定没好好学”,孩子扮演者反馈“我更不想学了”;后来家长换成“这次考试是不是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解决”,孩子扮演者说“我想和你说说我哪里不会”。工作坊后, 80% 的家长反馈“不再只看分数,而是先关注孩子的感受”,亲子冲突减少 25‰

2. 亲子“挫折共成长”任务

布置“亲子挑战任务”,如“一起学做一道新菜”“周末一起爬山”,过程中故意设置小挫折(如菜炒糊了、爬山累了想放弃),让家长引导孩子一起面对。有家长反馈“爬山时孩子想放弃,我说‘妈妈也累,但我们再坚持 5 分钟,就能看到山顶的风景了’,最后孩子坚持下来了,还说‘原来坚持一下就可以做到’”。

四、研究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证实积极情绪培育、心理资本积累与积极关系构建能有效提升初中生抗挫折能力,相较传统教育更凸显学生主体性与积极品质前置培育,助力学生从被动应对挫折转向主动借挫折成长,契合初中生心理发展需求。研究实践样本量有限,后续需扩大实践以对比不同学情学生效果差异,且需跟踪长期成效;未来可构建初中三年抗挫折能力培养体系,按年级侧重情绪认知、人际韧性、学业心理资本培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系统支撑。

参考文献

[1] 慈维丽 . 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弹性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 [J]. 商情 ,2020.

[2] 李美华 , 周曼丽 . 执行功能中的抑制控制 , 认知灵活性与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关系研究 [C]// 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