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路径探讨
白道之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文化馆 251100
引言:
新技术的发展让新媒体通讯比旧有的广播电视的线性传播和集中的话语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受众分化,渠道多元,互动性强,编导从以前单纯的内容制作变成了全媒体项目的策划及运作者,没有进行主动求变何来出路?有必要围绕这一点进行分析。
1. 理念与思维创新——树立全媒体用户思维
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特点是传播权的转移,“传者中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因此,广播电视编导最本源、最根本的创新路径应该是转换理念、转换思维,从过去凌驾于众人之上的“内容创”造者、“传播者”变成“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合伙人”,确立全媒体的用户思维。而思维上的转型体现在变过去自始至终的“我想要做什么节目”,变成交往互动的本质性内核——“我的用户想看什么样的节目,他们会在什么时间地点,因为什么样的情况下来观看节目?”广电媒体人要想明白的问题是:不经历用户自己走到核心用户这一层级就不是成功的新闻传播或新闻的内容创作,所以本质上应该把“人”作为生产的根本。树立全媒体用户思维,是覆盖全程的实践过程。前期是转变编导原先根据个人经验或召开内部闭门会来进行节目的策划思路,而应充分利用各种数据分析平台,结合不同媒体平台上的用户画像、行为数据、热点话题及情感取向等多维度信息,从海量数据中找准选题引爆点,做好选题的“数据”驱动向“经验”驱动转型升级的工作,使选题确定从原来的“看什么、有什么”上升到准确把握用户真实意愿的目的导向型制订上来;后期是以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感为导向的互动化运行制作,而不是单纯播出之后才通过节目样片等征求意见 [1]。
2. 内容与形态创新——深化融合与跨界表达
在基于用户思维范式下开展创新实践后,关于内容本体与呈现形态的创新就已经落到了实质性的工程路径上,即为广播电视编导的新媒体时代下重整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内容和形态创新实质上就是把原有的广播电视线性、封闭式的、单一方向的内容生产和方式打破了,变成一种融入互联网语境下的开放性表达和跨界融合表达的生产方式。也不是将已有的电视节目照搬到互联网平台上,而是必须要改变编导的思维惯性,彻底改变过去的内容产品,让产品能够原生性的接入到多终端、多场景应用下,需要做到的是要把原来的“内容播出”转换成“产品打造”,即原先节目是供某一台电视机上的观众观看,现在的节目是一个多终端、多场景应用的产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融合,在未来的深度融合之中,内容生产要做到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也就是说同一款IP 应该衍生出不同形态、具有关联性的产品矩阵:同一档纪录片类节目,其核心可以提炼成为一群带节奏的短视频作品引爆社交网络;同一档综艺节目的幕后花絮和嘉宾访谈可以拆分,各自形成一款适合手机端消费的竖屏微综艺产品;同时又能够针对某一新闻事件做成 H5 交互页面或者数据可视化长图,亦或是直接将它做一个 3 天之内连续的“慢直播”,这样将会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于事件解读的碎片化以及对于细节观察的全方位感观。此外跨界表达可以将更多的边界打开,鼓励编导大胆尝试其他艺术门类和技术领域的优势元素,以求做出不一样的东西来,积极寻求破圈的机会、采用更加开放的态度吸收其他一切有益的经验 [2]。
3. 技术与应用创新——赋能创作与提升体验
除了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外,技术应用是推动广播电视编导从原来传统的制作方式迈向新媒体时代的一把利器,绝不仅仅是个做操作、做工具,更是对制作语言本身的彻底重构、制作流程的全面颠覆以及最大程度地带给用户极致的体验。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赋能” + “升维”,让编导得到空前解放——让编导从时间、空间以及成本上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也为编导开启了以前想都不曾想过的东西——由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到实现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在新技术加持下让内容产品达到了全新的价值高度。比如虚拟制作技术的应用真正达到了从未有过的效果,通过 LED 巨幕虚拟影棚加强大游戏引擎,能够让编导在方寸之间轻易地建造出一个广阔的宇宙、恢弘的历史或者那些离奇的幻想,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所拍即所得”,拍摄时直接就能看到效果,不用再浪费大量的后期制作费用和跨国际穿梭取景的成本,并且可以给到演员以及制作团队极其身临其境的感受,给予演员充分施展自己表演天赋的机会,给予制作团队更完美展现影像的力量,为演员的发挥以及制作人员导演带来极强的表现感召力。
4. 传播与运营创新——构建矩阵与精准触达
新媒体环境下,如果优秀的节目只有精良的内容产品,而无相适应的现代化传播及运营手段,就犹如明珠暗投,被淹没于大海里。要想让优秀的内容产品得以发光、放彩,其传播与运营模式就必须创新,其主要任务就是彻底打破传统广播电视“一次播出,概不负责”的线性传播惰性,变成全域、精准、智能化、自我造血能力强的生态。通过融合传播矩阵的打造,编导应该具有产品经理和品牌运营官的双重视角,把内容的生命周期由播出到节目,延长为播出后到用户运营、价值挖掘等,并依靠融合传播矩阵来打造。推建设形成互动、共融、透媒、活态的全媒体交互型精品栏目运营的融合传播矩阵,切忌不能简单的在不同的平台上开不同的号,而是要统筹考虑,根据不同平台的不同特性,包括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及不同平台所喜欢的内容去实施精准的“再创作”和“再分发”,在微博上就可以热门话题和明星互动做舆论引导;在微信可以通过公众号文章以及社群做圈层营力建立信任以及引流导流;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做一些吸引眼球且极其具有震撼力的短片和有趣的短视频来做到自带裂变;甚至 B 站可能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与其站内用户的破冰式沟通交流,多方面、多维度、全方位建立起既有协同作战、统一体量的品牌传播系统,也各有分工、各有侧重、扎入各自的用户圈层进行占领和影响力提升。不仅如此,该矩阵能运转自如的基础还是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化营销及触达,编导通过对后台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实现对内容传播效果、用户画像、情感态度等的实时跟踪,并可随时对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做到针对用户的个性化推送、针对用户场景的精准投放及抓住时机实现营销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巨大而深刻的电视广播电视编导创新工作的新媒体时代,将理念、内容、技术与运营串联起来。只有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驱动、以融合为目标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和优秀的作品,引领着广播电视走向一个全新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 .(2018).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与坚守 . 现代传播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40*(10),153-156.
[2] 高晓虹,赵希婧 .(2020). 智能传播视域下视频内容生产的创新路径研究 . 新闻与写作 ,(05),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