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
王丽萍 李明锦 商露莹 刘国洋
牡丹江医科大学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157011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能够使教育内容更易被学生接受,教育方式更贴合学生心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的优化,使教育活动能够贴近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情感需求和认知特点,引发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从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的一种特质。它强调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实现教育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意义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对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从大学生个体角度看,富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成长。从社会层面而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助于巩固意识形态阵地,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思想保障。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足的表现
(一)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
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理论性过强、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教学内容多侧重于抽象的理论知识讲解,缺乏对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焦点的回应和分析,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教育内容未能充分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距离感,降低了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在教育方法上,许多高校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与交流。教学过程中较少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在新媒体时代,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技术和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与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和认知方式不匹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教育主体与学生互动不足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深入沟通和交流,未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情感共鸣和信任。同时,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亲和力不足,在语言表达、行为方式等方面未能展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对教育的认可度。
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策略
(一)优化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进行优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重大事件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注重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教育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二)创新教育方法,提高吸引力
积极探索多样化、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开展情景模拟教学,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推广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线上教学平台,制作微视频、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进行传播,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
响力。
(三)提升教育主体素养,强化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养直接影响教育的亲和力。高校应加强对教师、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注重培养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使其能够运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感染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构建良好教育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提升亲和力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项目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对校园网络平台的管理和引导,传播正能量,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同时,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创造有利条件。
(五)建立反馈评估机制,持续改进提升
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反馈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线上互动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分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反馈结果,对教育内容、方法、形式等进行调整和优化,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进行量化评估,为持续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依据,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发展。
结束语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乎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教育主体素养、构建良好教育环境以及建立反馈评估机制等多方面的努力,能够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奋斗精神。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还需持续关注时代发展变化和学生需求特点,不断探索创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新台阶,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静 , 眭国荣 .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对策研究[J]. 黑河学刊 , 2023, (05): 59-65.
[2] 张译元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亲和力的提升研究 [D]. 浙江理工大学 , 2022.
[3] 张怀宇.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 西华大学, 2022.
作者简介:王丽萍(2005.01-- ),女,汉族,湖南省永州市人口腔医学院2023 级口腔医学专业在读学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简介:刘国洋( 1989. 05-- ),男,汉族,任附属第二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党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 2024 年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2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