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就业市场竞争视角下高校工科生就业意识培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

周豪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上海市 200240

引言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升。作为科技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工科生理应在就业市场上具备明显优势。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工科生在就业过程中仍然遇到不少困难。一方面,部分工科生专业知识扎实但缺乏综合能力,无法很好适应企业多元化与跨界化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就业意识的缺失导致工科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缺乏科学规划,进入就业市场后往往处于被动局面。此外,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崛起,传统工科专业与新兴产业的匹配度也出现差异,这要求工科生在就业意识方面具备前瞻性和适应性。由此可见,就业意识培育不仅关系到工科生个体的职业前途,也关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本文从就业市场竞争的角度切入,重点分析工科生就业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期为教育改革和学生就业指导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一、高校工科生就业意识培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尽管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但工科生就业意识的培育仍显薄弱。首先,不少工科生在大学阶段普遍存在“重学业、轻就业”的倾向,过度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他们在进入就业市场时缺乏清晰的目标与定位。其次,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和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内容多停留在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层面,缺乏对就业市场发展趋势、产业需求变化的解读,学生难以了解新的就业环境。再次,部分工科生缺乏主动性,认为就业是毕业后的“自然结果”,缺乏提前规划与准备,导致在就业时处于仓促应对的状态。此外,部分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在面对激烈竞争、岗位筛选和面试压力时容易产生焦虑、迷茫,甚至自我否定,从而影响求职表现。整体而言,工科生就业意识培育存在重视不够、内容滞后、方法单一和心理辅导不足等问题。

二、就业市场竞争背景下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从就业市场的角度看,问题的根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技术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制造业和基础工业体系中逐渐拥抱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技术,这要求工科生不仅掌握传统工科知识,还需具备跨学科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然而,高校培养体系在转型过程中仍存在一定滞后,导致学生就业能力与实际市场需求不匹配。其次,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加剧。近些年,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而优质岗位增长有限,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部分工科生过于依赖学历优势,忽视了就业市场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导致竞争力下降。再次,学生个体认知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三、就业意识培育的优化路径与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亟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系统培育工科生的就业意识。首先,应加强职业生涯教育。高校应在大一阶段即引入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兴趣与优势,了解行业动态与职业发展路径,引导其逐步建立合理的职业目标。职业生涯教育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和个性化指导,使学生将职业规划内化为自觉行动。其次,应完善校企合作机制。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开设项目实践等方式,增进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的了解,帮助其在真实情境中形成就业意识。同时,企业也可借此提前发现并培养潜在人才,实现校企双赢。第三,应强化综合素质培养。除了专业知识,工科生还需具备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跨界思维与创新精神。高校要引导学生将部分时间投入到通识教育、社团活动、跨学科项目等第二、三课堂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更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第四,应注重心理健康辅导。高校需设立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联动机制,帮助学生缓解就业焦虑,增强抗挫折能力,提升就业自信心。

四、对策实施的现实意义与长远影响

就业意识培育优化不仅能够直接提高工科生的就业竞争力,还对高校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而言,系统的就业意识培养有助于其形成清晰的职业定位,提升应对就业市场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对高校而言,为行业培养人才是高校办学的重要指标,就业意识培育的优化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增强学校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与声誉。对社会而言,工科生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强化其就业意识培育有助于实现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就业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高校工科生就业意识培育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职业目标模糊、就业指导不足、综合素质欠缺和心理准备不充分等。其深层原因主要来自产业升级需求、就业市场供需矛盾以及学生个体认知偏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完善校企合作、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心理健康辅导和创新就业指导模式等对策。实践表明,科学系统的就业意识培育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工科生的就业竞争力,改善其就业质量,还能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商新然 , 刘丽娟 . 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民办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J]. 中国就业 ,2024,(11):106-107.

[2] 王凤 , 许志明 , 许北祈 , 等 . 就业导向下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 [J]. 中国就业 ,2024,(05):105-107.

[3] 吕 玲 . 应 用 型 高 校 工 科 专 业 就 业 工 作 路 径 研 究 [J]. 模 具 制造 ,2024,24(05):71-73.

[4] 马笑笑 , 付艳艳 , 乔欣 , 等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工科生高质量就业机制研究 [J]. 华章 ,2024,(01):144-146.

周豪,男,汉族,浙江温州,1998 年2 月,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