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成式AI与“语段积木” 攻克小学写作痛点的实践研究
吴秀美
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 351100
摘要:本研究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逻辑混乱、素材匮乏等突出问题,探索生成式AI技术与”语段积木”教学法融合的创新路径。通过构建分主题的语段数据库,结合AI智能推荐系统,形成阶梯式写作训练模型。实践证明,该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语言组织能力,在保持学生创作主体性的同时,帮助其快速搭建文章框架。研究为人工智能辅助写作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案,对改进传统写作教学模式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成式AI;语段积木;小学写作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但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写作兴趣不足、素材积累薄弱、行文逻辑混乱等问题。传统写作教学偏重范文模仿与技法灌输,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生成式AI为写作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本研究聚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要求,尝试将”语段积木”这一可视化写作工具与AI技术相结合,通过模块化训练帮助学生突破写作瓶颈。
一、生成式AI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智能素材库的构建逻辑
智能素材库的构建需遵循”主题关联、认知适配”原则。以统编版教材单元主题为锚点,建立分年级、分类别的语段数据库。AI系统通过关键词提取和语义网络分析,将教材课文、课外读物中的典型语段拆解为”人物描写””场景刻画”等功能模块,形成可灵活调用的写作资源库。例如,在四年级”自然之美”单元教学中,系统可自动归集《观潮》《鸟的天堂》等课文的比喻句、拟人句,按”山川河流””动植物”等子类目存储。当学生创作《校园的银杏树》时,输入”树冠””季节变化”等关键词,系统即刻推送”金黄的叶片像翩翩起舞的蝴蝶””粗糙的树皮记载着岁月的故事”等适配语段,既避免内容同质化,又为学生提供创作脚手架。
(二)互动式写作引导机制
该机制可突破传统写作指导的单向灌输模式,构建”启发-反馈-修正”的对话式学习闭环。AI助手通过情境化提问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例如在五年级”民间故事”习作中,当学生输入”我想写田螺姑娘”时,系统会逐步追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田螺的外形有什么特别之处?主人公如何发现这个秘密?”通过问题链激活学生想象力。在修改环节,AI不仅能识别”太阳红红的”这类基础语病,还能对”老爷爷拄着拐杖”这类平淡描写,建议增加”布满皱纹的手颤抖着抓住竹杖”等细节刻画。某实验班学生在创作《雨中助人》时,经AI提示将”他背着老奶奶过马路”扩展为”弓着背的校服已被雨水浸透,却把伞全部倾向肩头颤抖的身影”,使叙事更具画面感。
二、"语段积木"教学法的创新设计
(一)模块化写作训练体系
该体系基于”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设计理念,将写作要素拆解为可重组的功能模块。针对记叙文、说明文等常见文体特点,分别提炼核心构件:记叙文设置”悬念开头””对话推进””心理描写”等积木单元,说明文开发”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专项模块。每个积木单元配备3-5种差异化表达范式,形成可自由搭配的”工具箱”。例如,在”观察日记”教学中,教师先指导学生用”感官描写”积木描写桂花香——”甜丝丝的香气钻进鼻孔”,再组合”动态观察”积木描述花瓣飘落——”米粒大的花朵打着旋儿,给草地绣上金边”。某学生运用”比喻式开头+细节展开+感悟结尾”的模块组合,将《学骑自行车》从平铺直叙的”我摔了三次终于学会”,升级为”车龙头像倔强的小牛横冲直撞,汗水浸透的后背终于迎来晚风的拥抱”,显著提升了叙事感染力。
(二)可视化操作界面开发
该设计可借鉴”所见即所得”的交互理念,将抽象写作过程转化为具象操作。学生通过拖拽不同颜色的积木模块(蓝色开头、绿色描写、黄色过渡)组建文章框架,系统自动生成结构树状图。当逻辑衔接出现断裂时,连接线会变为红色警示,并弹出”可以添加时间变化词”等提示。如在”家乡风俗”习作中,学生将”场景描写”积木(舞龙灯)与”情感表达”积木(怀念童年)组合后,系统通过AI技术将文字转化为三维场景:手机扫描作文纸,屏幕即刻呈现鳞片闪烁的游龙穿行在虚拟街巷,配合背景的鼓乐声效,帮助学生直观检验描写的真实感。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原本枯燥的”总分总结构训练”,转变为”搭建我的故事城堡”趣味活动,有效化解了学生对写作结构的畏难情绪。
三、双轨融合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分层递进训练模式
该模式遵循”脚手架”教学原理,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置阶梯式训练层级。低年级以”模块仿写”打基础,中年级通过”组合优化”建框架,高年级侧重”创意重构”育思维。例如在”说明事物特征”习作中,AI先推送《蜜蜂》课文的”先总述后分说”语段模板,引导学生仿写《蚂蚁搬家》的开头;当学生掌握基本结构后,系统开放”生活习性””合作精神”等关联模块供自由组合;最终阶段AI展示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范例,启发学生将”工蚁列队运输”改写成”微型搬运工唱着劳动号子”。某学生经历三阶段训练后,将《家用机器人》从机械的功能罗列,升级为”钢铁伙伴眨着蓝眼睛,用温柔语音安抚生病妹妹”的拟人化表达,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能力跃升。
(二)动态评价反馈系统
系统可采用”过程性评价+增值评价”双轮驱动机制,突破传统写作评价的静态局限。如AI在批改《校园春色》习作时,不仅标注”嫩芽探出脑袋”这类拟人句为亮点,还会在”操场热闹非凡”这类笼统描写旁提示”可以添加打篮球同学的面部表情”。教师通过后台数据发现班级普遍存在”结尾升华不足”问题,随即开展专题训练。其中一名学生借助”成长档案”功能,发现自己的”细节描写”得分从初始的2星提升至4星,而”谋篇布局”仍停留在3星,便针对性加强过渡句练习。这种可视化成长追踪,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分”转变为”主动规划提升”,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
结语
该研究通过技术赋能与教法创新的有机融合,构建了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写作支持系统。实践表明,AI技术的精准推荐与语段积木的可视化操作相辅相成,既能缓解教师的个别化指导压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为破解小学写作教学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晓会. AI技术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的贯通与实施[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1):91-92.
[2]李守娜. "大数据+AI"助力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 中国新通信,2024,26(13):143-145.
[3]朱慧臻. AI技术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 今天,2024(18):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