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论《神曲》中的专有名词译法及相关文化

作者

刘昕蓉

天津外国语大学 300204

一、引言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创作的一部史诗性长诗,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宗教、哲学、历史和文化内涵。在《神曲》的传播过程中,专有名词的翻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同的翻译家根据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翻译理念,对这些专有名词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从而产生了多种译法。这些译法不仅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还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二、《神曲》三个世界名称的译法及相关文化

(一)“Commedia”与“喜剧”的译法及文化起源

《神曲》的意大利语原名是“Divina Commedia”,其中“Commedia”一词在现代汉语中通常被译为“喜剧”。然而,这种翻译在文化内涵上与现代汉语中的“喜剧”概念存在较大差异。在古典文学中,悲剧与喜剧的内涵与现代有所不同。古典意义上的喜剧并非仅仅指令人发笑的作品,而是指一种从不幸或灾难的境地走向幸福结局的叙事结构。《神曲》以但丁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游历为主线,最终以他在天堂见到上帝的光辉、灵魂得到升华和救赎作为结局,符合这种从低谷走向高潮的喜剧叙事模式。这种译法体现了古典文学对喜剧的理解,也反映了但丁创作这部作品时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灵魂救赎的坚定信念。

(二)“Inferno”与“地狱”的译法及文化内涵

“地狱”在《神曲》中对应的意大利语词汇是“Inferno”,源自拉丁语“infernum”,意为“下面的”或“地下的世界”。在西方文化中,地狱是罪恶的象征,是灵魂受到惩罚的地方。但丁将地狱描绘为一个位于地球内部的黑暗、恐怖的地方,这种对地狱的描绘不仅体现了基督教对罪恶的惩罚观念,还反映了中世纪欧洲社会对道德和宗教规范的严格要求。在翻译时,将“Inferno”译为“地狱”是基于其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的准确传达。这种译法能够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地狱的恐怖与罪恶,同时也符合中国文化中对地狱的传统认知。

(三)“Purgatorio”与“炼狱”“净界”的译法及心理冲击

“炼狱”在《神曲》中对应的意大利语词汇是“Purgatorio”,源自拉丁语“purgatorium”,意为“净化的地方”。在西方文化中,炼狱是灵魂在进入天堂之前接受净化的地方。但丁将炼狱描绘为一座位于地球另一侧的山,灵魂在这里通过痛苦的净化过程,最终得以升入天堂。在翻译时,有两种常见的译法:“炼狱”和“净界”。这两种译法各有其特点和文化背景。“炼狱”一词强调了灵魂在净化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灵魂在炼狱中所承受的煎熬和对救赎的渴望。而“净界”一词则更侧重于灵魂的净化和升华,给人以一种相对温和、宁静的感觉,强调灵魂在净化过程中的心灵成长和精神升华。不同的译法在心理冲击上存在差异,反映了翻译家对作品的理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侧重。

(四)“Paradiso”与“天堂”的译法及文化意义

“天堂”在《神曲》中对应的意大利语词汇是“Paradiso”,源自拉丁语“paradisus”,意为“乐园”或“天堂”。在西方文化中,天堂是灵魂的归宿和救赎的象征,是充满光明、和谐与幸福的地方。但丁将天堂描绘为一个分为九重天的神圣领域,每一重天都代表着一种美德,灵魂在这里享受着上帝的光辉和永恒的幸福。在翻译时,将“Paradiso”译为“天堂”是基于其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的准确传达。这种译法能够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天堂的美好与神圣,同时也符合中国文化中对天堂的传统认知。

三、其他重要专有名词的译法及相关文化

(一)维吉尔与奥德修斯

在《神曲》中,维吉尔是但丁在地狱和炼狱中的向导,而奥德修斯则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他们在作品中分别代表了古典文化的智慧与勇气。维吉尔在《神曲》中对应的意大利语词汇是“Virgilio”,在翻译时通常被译为“维吉尔”。这种译法保留了原名的音译,同时也符合中国文化中对西方古典文化人物的称呼习惯。而奥德修斯在《神曲》中对应的意大利语词汇是“Ulisse”,在翻译时通常被译为“奥德修斯”。这种译法同样保留了原名的音译,但在中国文化中,奥德修斯也被称为“尤利西斯”,这种不同的译法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人物的不同理解和认知。

(二)弗兰切斯卡与保罗

弗兰切斯卡和保罗是《神曲》中因通奸而被惩罚的灵魂,他们的故事反映了中世纪欧洲社会对婚姻和道德规范的严格要求。在《神曲》中,弗兰切斯卡对应的意大利语词汇是“Francesca”,在翻译时通常被译为“弗兰切斯卡”。而保罗对应的意大利语词汇是“Paolo”,在翻译时通常被译为“保罗”。这两种译法都是基于原名的音译,同时也符合中国文化中对西方人物的称呼习惯。然而,在不同的翻译版本中,弗兰切斯卡和保罗的名字也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读者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三)犹大与撒旦

犹大是《神曲》中因背叛耶稣被惩罚的灵魂,而撒旦则是地狱的统治者,他们在作品中分别代表了背叛与邪恶。在《神曲》中,犹大对应的意大利语词汇是“Giuda”,在翻译时通常被译为“犹大”。这种译法保留了原名的音译,同时也符合中国文化中对《圣经》人物的称呼习惯。而撒旦在《神曲》中对应的意大利语词汇是“Lucifero”,在翻译时通常被译为“撒旦”。这种译法同样保留了原名的音译,但在中国文化中,撒旦也被称为“路西法”,这种不同的译法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人物的不同理解和认知。

结论

这些策略差异的背后,是译者所处时代对“文化身份”与“世界文学”想象的不同定位:《神曲》专名的每一次译写都是一次文化意义的再生产:它既让汉语世界得以“想象”一个异质的中世纪欧洲,也让欧洲经典在汉语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专有名词的译法不仅是技术选择,更是跨文化对话的枢纽,也为我们今后推动中国经典外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参考文献:

[1] 黄文捷:《论〈神曲〉神学专名之不可译与可译——兼评近年两岸三地 译本之得失》,《中国翻译》2025 年第2 期,页88-97。

[2] 文铮:《〈神曲〉专名汉译的文化协商与语际认知——以“幽冥三界” 地名为例》,《外国文学评论》2025 年第1 期,页45-63。

[3]Armstrong, Guyda. “From ‘Giustizia’ to ‘Justice’ and Back Again: Negotiating Moral Lexicons in Contemporary Divine Comedy Translations.”*The Translator* 31, no. 2 (2025): 189-214.

[4]Cachey, Theodore J. “Mapping the Otherworld: Geographical Proper Names and Cultural Memory in Global Dante Translations.” *Dante Quarterly Review* 132, no. 3 (2025): 30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