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余勇
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 617000
高中数学在基础教育中占据关键地位,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契合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诉求,导致教学成效存在差异。但 AI技术凭借自身优势,为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探索 AI 赋能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路径,不仅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还能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参与度。
一、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多元课堂
教学模式革新是教育适应时代、回应育人需求的核心动力,对教学质量、学生成长与教育生态意义深远。因此,当代教师应积极探索高中数学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固化框架,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力。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借助 AI 技术引导学生开展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考模式,巩固知识并深化理解。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七章《复数》教学时,考虑到本章节是第一次引入复数的概念,所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利用 AI 进行课前预习,如通过豆包等工具查询复数的来源和用途。随后教师可以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学习形式理解复数的概念以及几何意义。学生可先通过小组讨论初步理解复数,随后通力合作制作 PPT,并借助 AI 进行优化和丰富,让内容呈现更具趣味性。
二、改变学习方式,实行个性学习
正确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成绩、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软件为自身学习提供便捷,满足个性化需求。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利用智能软件搭建个性化学习平台,并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利用AI 辅助学习。正式授课时,可利用 AI 系统组织课堂互动与小组合作。课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互动学习平台展开线下学习。通过搜集相关的巩固作业投送到学习平台上,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完成。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能减轻教师的授课压力。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二数学选修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教学时,学生可先自行搜索空间向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让 AI 用生活案例讲清向量概念,给出 3D 动态演示,快速建立直观认知,这既便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又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讲解空间向量的构建时,教师可以用 AI 提供即时启发与追问,实时收集答题数据并进行学情分析。课后教师通过仔细筛选和综合考虑,确定教学平台并建立云班级,布置相应的课后习题。学生完成之后将作业以拍照的形式提交,AI 系统会先进行检查和批阅,生成个人错题本和学习报告。随后将学习情况与学生作业再次投递给教师,进行二次检查和分析。这有利于学生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进而实现个性化学习。
三、提供丰富资源,促进全面发展
AI 技术的应用能打破传统教学资源的局限性,极大的丰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
此外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课本,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优秀资源,这有利于因材施教,提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在实际教学中,课前教师可带领学生利用 AI 系统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课进行提前预习。不仅如此,教师也可将教学想法和大致框架输入 AI 智能,之后让其生成 PPT 模板。随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和优化,课堂上教师能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动态演示,将图形类单元教学变得更为便捷。课后教师还能将数据输入 AI 系统并针对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不仅如此,还能将分析结果实时推送给学生这种评价方式能提供丰富的学习反馈,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在进行高三选修三第八章《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教学时,本章节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关系的概念以及学会计算样本相关系数。由于书本表述较为复杂且计算繁复,教师可以借助课外教学资源进行辅助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将书本中的典型案例输入 AI 系统中,将其变为视频、图画等直观表述,这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在理解线性相关时涉及到了散点图,AI 能将散点图进行动态演示,教师结合动态图示具体讲解数学概念。课后学生为巩固所学知识,还能主动寻找优质学习资源进行查漏补缺。
结束语:
AI 技术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教学工具、个性化学习,以及资源丰富化等方面。这些创新应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创造性思维,还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还需不断深化对 AI 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的研究,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云辉 . 人工智能赋能高中数学个性化教学探索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30):83-85.
[2] 张钦芬 .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国新通信 ,2024,26(18):170-172.
[3] 赵昆 , 张文伟 . 人工智能时代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融合 [J]. 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202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