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保障性住房建设施工管理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作者

谢慢华

祁阳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 426100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廉租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项目的推进,有效缓解了住房供需矛盾。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具有“政府主导、成本受控、工期紧张、质量要求高”的特点,施工管理需在严格的成本与工期约束下,确保工程质量达标、安全无事故,同时兼顾民生需求与社会效应。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征地拆迁滞后、参建单位协调不畅、成本与质量平衡难等问题频发,制约了项目建设成效。因此,深入剖析保障性住房施工管理难点,并探索科学对策,对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施工管理的核心难点

(一)前期准备阶段:征地拆迁与手续办理效率低

前期准备工作是保障性住房顺利施工的基础,但受多重因素影响,该阶段常成为管理“瓶颈”。一方面,保障性住房项目多选址于城市近郊或新区,涉及集体土地征收与居民拆迁,部分居民对补偿标准预期较高、存在“惜迁”心理,导致拆迁协议签订周期长,项目无法按时进场施工。例如,某省会城市2023 年公租房项目因 3 户居民拒绝搬迁,工期延误 2 个月,直接增加管理成本15 万元。另一方面,项目审批手续繁琐,需经过规划、国土、住建、消防等多部门审批,部分流程存在“多头管理、重复审核”问题,导致审批周期平均长达3-4 个月,进一步压缩施工时间。

(二)施工过程管理:质量、安全与成本矛盾突出

1. 质量管控难度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本受政府严格管控,部分建设单位为降低成本,可能选择低价中标单位,而中标单位为保证利润,易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如使用劣质钢筋、减少混凝土标号等,给工程质量埋下隐患。同时,部分施工人员为农民工,专业技能不足,操作不规范,如墙体砌筑垂直度偏差、钢筋绑扎间距不符合设计要求等,进一步影响工程质量。

2. 安全管理风险高:保障性住房项目多为高层建筑,施工过程涉及高空作业、临时用电、起重机械操作等高危环节,若安全管理不到位,易发生安全事故。此外,部分项目为追赶工期,存在“抢工期、轻安全”现象,如未按规定佩戴安全防护用品、临时脚手架搭设不规范等,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率高于商品房项目。据住建部门统计,2022-2025 年全国保障性住房施工安全事故中,因“抢工期违规操作”导致的事故占比达 42% 。

(三)参建单位协调:多方权责不清导致管理效率低

保障性住房建设涉及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多方主体,若权责划分不清晰、沟通机制不健全,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一方面,部分政府主管部门过度干预施工过程,如随意变更设计方案、要求提前完工,导致施工单位需频繁调整施工计划,增加管理难度;另一方面,监理单位履职不到位,部分监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或受利益驱动,对施工质量、安全问题“视而不见”,无法发挥监督作用。此外,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沟通不畅,设计方案存在“脱离实际”问题,如未考虑现场地质条件导致基础施工难度增加,需返工调整,延误工期。

(四)后期管理:验收与交付衔接不畅

保障性住房竣工后,需经过多部门联合验收(如质量验收、消防验收、规划核实等),但部分验收标准不统一、流程衔接不畅,导致验收周期过长。例如,某项目竣工后因消防验收与质量验收标准存在交叉,需反复整改,验收周期长达 2 个月,影响住房交付。同时,交付后维修服务体系不完善,部分施工单位在保修期内推诿维修责任,导致住户反映的墙体开裂、漏水等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影响民生体验。

三、保障性住房建设施工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优化前期准备:简化审批流程,强化拆迁协调

简化审批手续:政府部门应建立保障性住房项目“绿色通道”,推行“一站式审批”“并联审批”模式,整合规划、国土、住建等部门审批权限,明确各环节审批时限(如将总审批周期压缩至 2 个月内),并通过线上审批平台实现“一网通办”,减少线下跑动次数,提高审批效率。

(二)强化过程管控:平衡质量、安全与成本

1. 严控工程质量:一是建立“源头管控”机制,建设单位应通过公开招标选择资质高、信誉好的施工单位,避免低价中标;二是加强原材料检验,对钢筋、混凝土等关键材料实行“进场验收 + 见证取样检测”双重管控,不合格材料严禁入场;三是提升施工人员技能,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与技能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同时推行“样板引路”制度,先施工样板间,验收合格后再全面施工。

2. 筑牢安全防线:一是落实安全责任,明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安全职责,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安全责任纳入绩效考核;二是加强现场管控,定期开展安全检查(每日班前检查、每周专项检查、每月综合检查),对高空作业、临时用电等高危环节实行“专人监护”,发现隐患立即整改;三是强化安全培训,定期组织安全演练(如火灾演练、坍塌救援演练),提高施工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3. 科学管控成本与工期:一是做好成本预算,在项目前期深入调研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走势,制定动态成本管控方案,若原材料价格波动超过 5% ,及时启动调价机制;二是优化施工计划,采用“BIM 技术 + 进度管理软件”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明确各工序时间节点,同时预留 10%-15% 的工期缓冲期,应对突发情况;三是推行“工期 - 成本”联动考核,若施工单位提前完工且质量达标,给予一定奖励;若因自身原因延误工期,按合同约定承担赔偿责任。

(三)健全协调机制:明确权责,强化沟通

1. 明确多方权责:政府主管部门应减少对施工过程的过度干预,聚焦“规划指导、监督检查”职责;建设单位负责统筹协调,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施工单位严格按设计方案与规范施工;监理单位履行“全过程监督”职责,对质量、安全、进度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若监理单位履职不到位,按合同约定处罚。

2. 建立高效沟通机制:每周召开“多方协调会”,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共同参会,通报施工进度、解决存在问题;同时建立线上沟通群,实时共享施工信息,确保问题 24 小时内响应、72 小时内解决。此外,设计单位应派驻现场代表,及时解答施工中的设计疑问,避免因设计问题导致返工。

四、结论

保障性住房建设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前期准备效率低、过程管控矛盾突出、多方协调不畅、后期管理衔接难等难点。解决这些问题,需政府、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方协同,通过优化前期准备、强化过程管控、健全协调机制、完善后期管理,实现“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的平衡。只有不断提升施工管理水平,才能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真正发挥其民生保障作用,推动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耀华 . 保障性住房项目全过程管理体系初探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3,(2).

[2] 钟国忠 . 保障房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施工现场管理研究 [J]. 中华建设 .2024,(2).31-33.

[3] 骆琍瑾 . 浅议如何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工程质量管理 [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30).DOI:10.3969/j.issn.2095-6630.2014.30.702 .

作者简介:谢慢华(1989.07)女,汉族,湖南祁阳人,本科,工程师,所在单位:。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