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双碳”目标的工程勘察绿色化转型机制探讨

作者

李期佳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武汉 430020

引言

“双碳”目标推动高耗能行业加速绿色转型,工程勘察作为工程建设前端环节,其钻探、测试等环节的高能耗设备及传统施工工艺,导致碳排放强度居高不下。当前行业转型面临技术适配性不足、管控体系缺失等问题。本文结合工程勘察全流程特点,从技术集成与管理机制两方面构建转型路径,旨在解决行业绿色发展中的实操性难题,为行业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与管理范式。

1、工程勘察绿色化转型的现存技术与管理瓶颈

1.1 勘察设备能耗与排放管控不足

现有工程勘察主流钻探设备如 XY-4 型岩芯钻机,其动力系统采用直列四缸柴油发动机,额定功率 81kW,燃油消耗率 280g/(kW⋅h) ,按日均工作 8 小时计算,单台设备日均燃油消耗量达 18.14L,对应碳排放 57.3kg 。该类设备未集成智能能耗调节模块,在空载、轻载工况下仍维持额定功率输出,功率冗余率达 30%-40% ,造成无效能耗损失。同时,老旧设备的液压系统普遍存在内泄漏问题,泄漏量超 5mL/min 时,液压泵效率下降 15%-20% ,进一步增加能耗。尾气处理方面,多数设备仅配备微粒捕集器,未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与柴油机颗粒过滤(DPF)组合系统,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可达 800-1000mg/m3 ,远超 GB 17691-2018 规定的国六 b 阶段 350mg/m3 限值。

1.2 勘察技术体系绿色适配性欠缺

传统钻探技术采用 Φ110mm-Φ130mm 标准岩芯管,单次取样长度1.5-2.0m,为满足地质分层精度要求,需加密钻探孔位,导致单位勘察面积钻孔密度达 2-3个 /1000m2 。物探数据采集仍以有线传输为主,如高密度电法仪采用 48 道电极有线连接,数据传输速率仅 19.2kbps ,野外布线耗时占作业总时长的 40%- 50% ,且线缆拖拽过程中易造成信号衰减,数据采集误差率超 5% 。勘察数据处理方面,缺乏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地震波、电法等多源数据难以融合,导致地质解释精度不足,重复勘察率居高不下。岩芯处理环节,未采用模块化切割与数字化扫描技术,岩芯利用率不足 60% ,且废弃物处置未达到 GB 18599-202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要求。

1.3 全流程碳排放管理机制缺失

当前行业碳排放核算缺乏统一技术标准,现有方法多参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未考虑勘察行业特殊性,如钻探深度、地质条件对能耗的影响,导致核算结果偏差率超 30% 。碳排放监测技术应用不足,多数项目采用人工定期记录燃油消耗量,未部署物联网监测终端,无法实时获取设备能耗数据。此外,碳排放数据管理未采用区块链技术,数据不可追溯、易篡改,难以满足碳交易对数据真实性的要求。绿色勘察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未将单位进尺能耗、碳减排量等核心指标纳入评价,且评价方法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分析模型,评价结果客观性不足。

2、工程勘察绿色化转型的核心机制构建

2.1 技术创新驱动的绿色勘察技术体系

2.1.1 低能耗勘察设备集成应用

推广电动液压钻机替代传统柴油钻机,其能耗降至 5-8kW⋅h/h ,碳排放较柴油钻机减少 90% 以上。配备智能能耗监测模块,通过物联网实时采集设备功率、油耗、工时等数据,结合边缘计算实现能耗异常预警,能耗浪费率可降低 20%- 25% 。同时,对现有柴油设备加装尾气净化装置,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氮氧化物去除率达 85% 以上,满足国六排放标准。

2.1.2 绿色勘察技术优化升级

构建“钻探 + 物探 + 遥感”多技术融合体系,采用无人机航测替代传统地形测绘,作业效率提升 3 倍,能耗降低 60% 。物探技术推广无线传输系统,如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实现数据实时无线传输,野外工作量减 40% 。引入BIM+GIS 技术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勘察数据数字化率提升至 90% 以上,通过参数化设计优化钻探点位,单项目钻探进尺减少 20%-30% ,岩芯废弃物排放量降低 25% 。

2.2 全流程闭环式碳排放管理机制

2.2.1 碳排放核算与管控体系

建立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碳排放核算模型,涵盖设备采购、勘察施工、废弃物处理全阶段。明确碳排放核算边界,将燃油消耗、电力消耗、材料运输等直接与间接排放纳入统计,采用“排放因子法 + 实测法”结合的核算方式,核算偏差率控制在 10% 以内。开发碳排放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数据采集、核算、分析功能,实现项目全流程碳排放动态监测,实时生成碳排放报表。

2.2.2 绿色勘察评价与激励机制

制定绿色勘察评价指标体系,从能耗指标(单位进尺能耗 ⩽5kW⋅h/Ω m)、排放指标(单位进尺碳排放 )、资源利用指标(岩芯利用率⩾80% )、数字化指标(数据数字化率 ⩾90% )四个维度设置评价标准。将评价结果纳入项目招投标评分体系,占比不低于 15% 。建立绿色勘察示范项目评选机制,对达标项目给予税收减免、信用加分等激励,激发企业转型动力。

3、工程勘察绿色化转型的保障措施

3.1 政策与标准保障

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出台《工程勘察绿色化转型指导意见》,明确 2030 年前实现电动钻机普及率 ⩾60% 、绿色勘察项目占比 ⩾50% 的目标。制定《工程勘察碳排放核算标准》《绿色勘察评价规范》等系列标准,统一核算方法与评价指标。建立绿色勘察市场准入制度,对高能耗设备实施淘汰清单管理,禁止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设备进入市场。

3.2 人才与资金保障

构建“高校 + 企业 + 科研机构”协同培养体系,开设绿色勘察技术专业课程,培养具备设备操作、数据建模、碳排放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设立绿色勘察转型专项基金,对企业设备更新、技术研发给予 30%-50% 的补贴。鼓励金融机构推出绿色信贷产品,对绿色勘察项目给予利率优惠,降低企业转型资金压力。

3.3 技术研发与推广保障

建设绿色勘察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攻关电动钻机动力系统、无线物探传输、三维地质建模等关键技术。建立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组建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搭建绿色勘察技术交流平台,推广示范项目经验。加快产学研融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缩短技术落地周期。

4、结语

“双碳”目标的深化推进,使工程勘察行业绿色化转型从“可选”变为“必选”。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发现,设备能耗失控、技术适配不足、管理机制缺失是制约行业转型的核心瓶颈,而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的协同发力,是突破瓶颈的关键路径。未来,工程勘察行业绿色转型需向“智能化、协同化、低碳化”深度迈进。唯有持续深化技术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强化保障支撑,才能推动工程勘察行业真正实现绿色转型,为“双碳”目标的全面达成贡献行业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王瑞。工程勘察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 [J]. 勘察科学技术,2023, (02): 65-68.

[2] 张敏,刘刚。电动液压钻机在绿色勘察中的应用实践 [J]. 探矿工程( 岩土钻掘工程 ), 2022, 49 (11):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