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影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路径

作者

张亚楠

四川传媒学院 611745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影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影视产业变革倒逼教育内容更新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产业呈现“生产轻量化、传播社交化、内容碎片化”的特征:短视频平台(如抖音、B 站)成为影视内容重要传播阵地,竖屏影视、互动影视等新形态不断涌现;虚拟制片、AI 辅助剪辑、大数据选题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影视生产环节;用户从“被动观看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UGC(用户生成内容)成为影视内容的重要补充。然而,部分大学影视教育仍以传统影视理论(如电影史、经典叙事结构)和传统技术(如线性剪辑、胶片摄影)为核心教学内容,对新媒体影视形态、技术与传播逻辑涉及较少,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毕业后需额外学习才能适应工作岗位。

(二)学生学习习惯变化要求教学模式创新

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习惯于通过碎片化、互动化、可视化的方式获取知识,对传统“课堂讲授 + 课后作业”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接受度降低。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可通过在线课程(如慕课、影视行业公开课)、专业论坛(如影视工业网)、短视频教程等渠道自主获取影视知识与技术,传统课堂的“知识传递”功能被弱化。若大学影视教育仍沿用固化的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生学习习惯适配的互动设计与技术支撑,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课堂参与度低,难以实现深度知识内化与能力培养。

(三)跨媒介创作能力成为人才核心需求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影视“单一媒介传播”的局限,影视内容需适配“电视、手机、VR 设备”等多终端,且需具备“跨平台传播、多形态衍生”的特性,这要求影视从业者具备“跨媒介叙事能力、多技术融合应用能力”。当前大学影视教育多聚焦于单一媒介(如电影、电视剧)的创作教学,实践环节多围绕传统影视项目展开,缺乏对跨媒介内容策划、多技术协同创作的训练,导致学生毕业后在跨媒介项目中难以发挥作用,无法满足行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影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路径

(一)更新课程内容:对接行业新形态与新技术

1. 增设新媒体影视专题课程: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短视频创作与运营”“竖屏影视叙事”“互动影视设计”“影视新媒体传播”等课程,系统讲解新媒体影视的形态特征、创作规律与传播策略。例如,在“短视频创作与运营”课程中,结合抖音、B 站等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教授学生如何设计符合平台调性的内容选题、镜头语言与标题文案,提升内容传播效果。

2. 融入新媒体技术教学模块:将虚拟制片、AI 辅助工具、大数据分析等新媒体技术融入现有课程:在“影视剪辑”课程中,加入AI 剪辑软件(如剪映专业版、Adobe Sensei)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智能剪辑、自动字幕生成等高效工具的使用;在“影视选题策划”课程中,引入大数据分析工具(如艺恩数据、骨朵网络影视),教授学生通过用户画像、热点趋势分析优化选题方向;在“影视摄影”课程中,增加手机摄影、运动相机拍摄等轻量化设备的教学,适配新媒体影视“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需求。

(二)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互动化与个性化体系

1. 采用“翻转课堂 + 项目式学习”融合模式:将知识传递环节前置,通过录制新媒体影视技术教程(如“竖屏镜头设计技巧”微课)、推荐行业案例(如爆款短视频幕后解析),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时间聚焦“项目实践与问题解决”,将学生分为小组,围绕具体新媒体影视项目(如“校园主题短视频创作”“品牌互动广告设计”)展开合作,教师以“引导者”身份,针对学生在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如叙事节奏把控、平台规则适配)进行针对性指导,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协作能力。

2. 利用新媒体工具搭建互动教学场景:借助直播、弹幕、在线协作平台等工具,增强课堂互动性:在“影视评论”课程中,通过直播连线影视行业从业者(如短视频导演、平台内容运营),让学生实时提问交流,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在“剧本创作”课程中,使用在线协作软件(如腾讯文档、飞书),让学生实时共享剧本草稿,相互批注修改,提升创作效率;在课堂讨论环节,引入弹幕互动工具,鼓励内向学生通过弹幕发表观点,扩大参与范围。

(三)重构实践体系:实现“课堂- 校园- 行业”联动

1. 搭建校园新媒体影视实践平台:依托学校资源,建立“校园短视频工作室”“新媒体影视创作中心”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设备(如手机稳定器、轻量化剪辑工作站)、场地与技术支持,鼓励学生围绕校园生活、社会热点创作新媒体影视作品,并在学校官方新媒体账号(如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发布,实现“创作- 传播- 反馈”的闭环。

2. 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践项目:与新媒体影视公司(如短视频 MCN 机构、互动影视开发公司)、平台(如 B 站、快手)建立合作关系,引入真实行业项目作为学生实践课题: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短视频选题策划、内容拍摄或用户数据分析工作;邀请企业导师参与教学,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沉浸式行业实践机会。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影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师新媒体素养培训

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执行者,需提升其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与行业洞察力。学校可通过“专题培训(如虚拟制片技术 workshop)、行业挂职锻炼(安排教师到新媒体影视公司实践)、学术交流(组织教师参加新媒体影视教育研讨会)”等方式,帮助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媒体教学工具,确保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新媒体影视创作与实践。

(二)完善教学资源支撑

加大对新媒体影视教学资源的投入,购置轻量化拍摄设备(如手机镜头、运动相机)、新媒体制作软件(如AI 剪辑工具、互动影视开发平台),建设“新媒体影视实验室”;整合线上资源,搭建“影视教育资源库”,收录新媒体影视案例、技术教程、行业报告等内容,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教学使用。

四、结语

新媒体环境为大学影视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机遇。大学影视教育需主动顺应行业变革与学生需求,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践体系、评价机制等方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培养出“懂新媒体技术、会跨媒介创作、适应行业发展”的复合型影视人才。未来,随着5G、VR、AI 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学影视教育还需持续关注行业动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同频共振,为影视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倪崑皓 . 大学生电影节与地方高校影视短片创作的互动影响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 [J]. 电影评介 , 2024, (22): 22-26. DOI:10.16583/j.cnki.52-1014/j.2024.22.004.

[2] 陆力 . 经典文本影视化改编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D]. 重庆师范大学 , 2024. DOI:10.27672/d.cnki.gcsfc.2024.000309.

[3] 胡力文 , 张晓峰 . 大学生电影节对中国地方高校影视教育的影响 [J]. 电 影 评 介 , 2023, (22): 90-93. DOI:10.16583/j.cnki.52-1014/j.2023.22.015.

[4] 雷晓艳 , 孙妍 . 人工智能时代影视教育的问题、机遇与应对 [J].传 播 与 版 权 , 2023, (14): 103-106. DOI:10.16852/j.cnki.45-1390/g2.2023.1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