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企业财务管理优化与风险控制策略

作者

刘晓晶

辽宁新发展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1. 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

当前一些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的问题,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首先,企业在日常财务操作中,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或满足资本市场的需求,可能存在故意隐瞒或歪曲财务数据的行为。例如,一些企业为了掩盖亏损或隐藏债务,采取虚构收入、夸大资产价值或隐瞒负债的做法。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使得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方难以获得客观、准确的企业财务状况信息,进而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其次,企业在财务数据采集和录入过程中,由于内部控制不严或操作流程不规范,导致财务信息存在大量遗漏或错误。由于缺乏科学的财务数据管理体系,财务人员在数据录入、审核、归档环节可能出现疏漏或马虎,造成财务数据的不完整或失真。

1.2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内控体系的薄弱,是导致财务管理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一些企业缺乏科学、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度设计不合理或不具体,无法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在一些企业中,财务管理制度停留在纸面上,未能落实到实际操作中,导致财务流程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例如,资金划拨、成本核算、财务审批等环节没有明确的权限划分和操作流程,容易出现责任不清、权限滥用等问题,增加了财务风险。其次,内控体系薄弱也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突出的难题。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财务流程的风险识别、控制措施的落实以及监督检查机制,但现实中,大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备或执行不到位。比如,财务审批权限过于集中,缺乏多级审核,导致财务人员有较大操作空间,容易发生舞弊行为。

1.3 财务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逐渐走向数字化、智能化,但目前仍有大量企业的财务信息化水平较低,导致财务数据的利用效率不高。其一,一些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或半自动化的财务系统,信息处理流程繁琐,数据传输和存储缺乏标准化和统一性,极大限制了财务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财务人员大多依赖电子表格或离线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更新滞后,难以及时反映企业最新的财务状况。其二,财务信息系统的集成度不足,导致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企业中不同业务系统(如采购、销售、仓储、财务等)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和数据共享,财务数据经常需要多次手工导入导出,增加了数据错误和遗漏的风险。

2. 企业财务管理优化策略

2.1 完善财务制度体系,强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在于制度的规范与执行。首先,企业应全面梳理现有财务制度,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经营需要,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这包括财务会计准则、预算管理制度、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内部审批权限和流程等内容,确保每一环节都明确责任、权限和操作流程,防止随意操作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同时,制度设计应具有前瞻性和弹性,能够适应企业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以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其次,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多环节的风险防控机制。企业应引入现代内部控制理论,落实“防止、发现、纠正”三位一体的控制措施。例如,实行严格的权限分离与审批流程,确保关键财务操作由不同人员或部门进行交叉审核,从源头防范舞弊风险。企业还应建立财务数据监控系统,实时监控财务操作的异常变动,如突发大量资金转出、财务指标波动等,提前识别潜在风险。此外,还应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对财务活动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并及时发现和整改制度执行中的漏洞和偏差。再次,强化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责任意识,提高其职业素养。企业应建立持续培训机制,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最新会计准则、税收政策和内部控制要求,提升其专业能力。同时,加强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范围和责任底线,对于违反制度或出现重大舞弊行为的,要严格追责,形成有效的问责机制。

2.2 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提升数据管理与利用水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财务信息化已成为企业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企业应以信息化为核心驱动力,优化财务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流程。首先,构建统一、集成的财务信息系统平台十分关键。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选择先进的 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现财务数据与采购、销售、库存等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打破信息孤岛,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通过系统集成,可以实现财务数据的实时更新和自动化处理,大幅度提高财务报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次,应加强财务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企业应制定统一的数据编码、分类和存储标准,确保所有财务信息在录入和处理过程中具有一致性。采用数据治理技术,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此外,应设立专门的数据管理团队,负责监控数据的质量,及时清理重复、错误或过时的信息,为财务分析和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再次,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财务数据的深度挖掘与智能应用能力。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财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识别潜在的财务风险点和盈利潜力;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财务预警、自动生成财务报告、优化预算编制流程。

2.3 强化财务人员素质与责任,提高财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企业财务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要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必须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高水平、责任心强的财务队伍。首先,企业应制定科学的招聘和晋升机制,吸引具有专业背景和丰富经验的人才,确保财务岗位由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人员担任。除了学历和证书外,还应重视其职业操守、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将道德素养作为招聘的重要标准。其次,企业应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最新的财务法规、会计准则、税收政策以及财务信息技术应用。通过内部培训、外部资格认证、参加行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务操作能力。同时,鼓励财务人员获取注册会计师(CPA)、注册税务师等专业资格证书,增强其专业权威性和实践能力。在培训过程中,应强调职业操守和合规意识,增强财务人员的责任感。企业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将财务人员的表现与企业财务健康状况挂钩。通过设立明确的绩效指标,如财务报告的准确率、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和风险预警的及时性,激励财务人员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对于违规操作或舞弊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形成良好的纪律氛围。

3.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3.1 全面识别和评估财务风险,夯实风险基础

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科学、系统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财务风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能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市场风险等。企业应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经营规模和业务布局,全面梳理潜在的财务风险点,建立风险数据库,为后续的风险监控提供基础。在风险识别过程中,企业应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采用定性分析,通过专家咨询、内部审查等手段,识别潜在的财务风险因素。例如,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行业政策调整、市场竞争态势等,评估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可能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定量分析工具,建立财务指标模型,对企业的财务结构、偿债能力、资金流动性进行风险评估。例如,通过现金流量预测模型、财务比率分析,识别出财务杠杆过高、偿债压力大、资金链紧张等潜在风险。企业应持续跟踪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更新风险评估结果。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将关键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负债率等)作为监控重点,设定合理的预警阈值。当财务指标偏离正常范围时,及时启动预警程序。这要求企业配备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团队,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确保风险识别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2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应对策略

在完成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基础上,企业应构建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有效提前预警和应对潜在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在于实时监控和快速反应,使企业能够在风险萌芽阶段就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损失。首先,企业应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除了传统的财务比率(如偿债比率、流动比率、利润率等),还应结合宏观经济指标、行业发展动态、政策法规变化等外部因素,综合分析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例如,当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坏账准备增加,或外汇敞口持续扩大时,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建立预警模型(如灰色关联分析、回归分析、神经网络等先进技术),实现财务指标的自动化监测和预警信号的自动生成。其次,企业应制定多样化的风险应对预案,确保在不同风险情境下都能有应对措施。比如,针对流动性风险,应提前建立应急资金储备或融资渠道;针对汇率风险,则应考虑使用远期合同、期权等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对于信用风险,应加强客户信用评估,严格应收账款管理,减少坏账发生。每个预案都应经过模拟演练,确保在实际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启动应对措施。再次,落实风险预警的责任和流程,将预警机制嵌入企业日常管理中。

3.3 强化内部控制体系,落实风险责任,确保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财务风险的最终防控,要依靠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和严格的责任落实。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目标是规范财务操作流程、杜绝舞弊行为、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和扩散。首先,企业应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估结果,优化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控制流程。具体措施包括:明确财务审批权限和责任人,实行多级审核制度,确保每笔资金支出、资产处置等关键环节都经过严格审查;建立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强化现金流和银行账户的集中调度,防止挪用和滥用资金;完善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的管理制度,减少资产流失和财务造假风险。对于高风险环节,应设置控制点,增加监控措施和预警机制。其次,推动信息化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利用财务信息系统实现自动化审批、电子签名、审计追踪等功能,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操作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同时,实施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对财务流程和控制措施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整改。企业还应鼓励员工举报违规行为,建立匿名举报机制,形成“早发现、早处理”的风险防控氛围。

参考文献:

[1] 杨钧涵. 内控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24(07)

[2] 韩晓菲. 企业财务管理优化与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 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18)

[3] 屠国明 .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优化与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J]. 中国电子商情 ,2025(03)

[4] 陈大壮. 新形势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J]. 山西农经,2021(03)

[5] 叶华龙; 张茹.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与风险控制策略[J]. 现代营销( 经营版 ),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