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背景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研究

作者

张杰汉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317600

引言

人工智能浪潮已席卷各行各业,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一线的人才培养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目前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虽涵盖数据处理、多媒体制作等实用技能,但在人工智能应用层面仍缺乏深度整合。以往教材内容与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应对智能化工作场景的需求。因此,课程改革亟需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为支点,推动内容重构与教学创新,实现从单纯技能传授向“技能 + 思维”融合培养的转型。

一、以智能工具应用为核心推动课程内容重构

课程内容需从“软件操作”导向升级为“智能应用”导向,将人工智能工具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伙伴”。

(一)融入低门槛AI 技术体验,强化认知与实践结合

课程内容的更新不能脱离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有教学条件空谈前沿技术。教师可结合现有教材框架内,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将抽象的人工智能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操作、可感知的具体任务。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精心选择那些易于上手、无需复杂配置的轻量级人工智能工具,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体验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效果,从而将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化解对新技术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

例如,在讲授《未来世界体验——人工智能初步》单元时,可以超越教材中既定的体验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访问一些提供在线体验功能的国产开源人工智能平台,如华为昇思 MindSpore 的体验模块。学生无需理解深奥的算法原理,只需按照指引上传一张图片,就能亲眼看到模型如何完成图像分类,并给出识别结果和置信度。这个过程将“识别”这个抽象概念具象化。同样,在《文档创意与制作》单元,可以将WPS 等办公软件内置的AI 辅助功能纳入教学。让学生对比传统手动排版与使用 AI 一键美化功能的效率差异,或体验智能生成文章摘要的便利性。这种教学设计的核心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某种特定工具的精深操作,而是通过亲身体验,理解人工智能如何作为一种增效工具嵌入到真实的工作流程中,切实提升信息处理的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二)以项目整合多模块知识,凸显智能技术赋能价值

项目化学习的优势在于,它模拟了真实的工作场景,将一个复杂的任务分解为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调用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应被视为解决问题的众多工具中的一种,其价值在完成项目的完整工作流中得到自然体现。教师可设计一个为“校园智能宣传系统”的综合项目。该项目要求学生为一项校园活动(如职业技能竞赛或运动会)制作一套完整的宣传方案。在项目启动阶段,学生需要运用《感受程序魅力》中学到的Python 基础编写简单脚本,或许用于批量处理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内容创作阶段,他们进入《创造动感体验》单元,利用学到的多媒体知识制作海报和视频,但此时可以引入 AI 作图或智能剪辑工具来快速生成初稿,体验智能技术对创意工作的辅助作用。宣传发布后,进入效果评估阶段,学生需要运用《用数据说话》单元的数据分析技能,对宣传内容的阅读量、点赞数等反馈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甚至可以尝试使用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工具来生成报告。通过这个完整的项目,学生不再是孤立地学习编程、做海报或分析数据,而是在一个连贯的任务中,综合运用所学,并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哪个环节、以何种方式能够赋能提效,从而理解各项技术在真实情境中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二、以真实应用场景为依托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需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探索”,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应用人工智能工具解决问题。

(一)采用问题导向的项目化学习模式

以往的教学一般都是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难以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而问题导向的项目化学习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学习内容融入到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通过探究、实践来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则退后成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资源提供者和促进者。比如学生可围绕校园电商节设计一套推广方案。教师先提出“如何为我校电商节的有效推广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这一驱动性问题。这个问题源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具有真实的需求和目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项目实践。在过程中,他们需要自主探究并选用合适的智能工具:例如运用Canva 等内置AI 设计助手的平台进行宣传海报的快速生成与美化;利用剪映等工具的智能剪辑功能高效制作宣传短视频;活动结束后,还需使用问卷星或简单的数据分析工具来收集并分析推广效果数据,如浏览量、咨询量和转化率等。在整个项目推进中,教师不再逐一讲解软件操作,而是重点关注学生如何根据项目需求合理选择工具、如何协作分工、如何将多种工具组合应用以达成整体目标。这种方式有效地将技术学习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

(二)构建“实践- 反思- 迭代”的教学闭环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包含实践后的反思与优化环节,从而形成“做 -思 - 改”的良性循环。这个闭环旨在引导学生跳出单纯完成任务的层面,转向对工具本身、自身决策以及项目优化空间的批判性思考。它培养学生一种至关重要的元认知能力——不仅知道如何使用工具,更能洞察其适用边界与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迭代,这才是应对技术快速迭代的核心素养。在校园电商节推广项目结束后,可组织项目成果展示与答辩会。每个小组不仅要展示最终的宣传成果,更需要重点阐述其选择和使用各类AI 工具的逻辑:为何选择此工具?是如何给 AI 下达指令的?遇到了哪些困难?更重要的是,必须坦诚分析工具的局限性,例如 AI 生成的海报是否存在创意雷同或元素失真,智能剪辑生成的字幕是否存在识别错误等。教师和其他小组会针对其展示进行提问,质疑其工具选择的合理性或成果的有效性。教师会引导学生深入反思:智能工具输出的结果是否完全可靠?最初的指令(Prompt)是否足够清晰准确?如何才能通过优化指令或结合人工校对获得更理想的输出?这个过程极大地训练了学生不盲从技术、审辨式使用工具的能力,使其明白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工具,而非绝对正确的权威。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背景下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关键在于以实用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思维培养为目标。课程内容需注重 AI 工具的实操体验与跨单元整合,教学模式应突出真实问题解决与反思迭代。

参考文献

[1] 郭建寿 . 人工智能赋能下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5,21(4):164-166.

[2] 李丽 . 人工智能背景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J].办公自动化 ,2022,27(14):38-40,28.

[3] 郭忠斌 . 人工智能背景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路径 [J]. 知识文库 ,2023(4):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