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尚海渊

长治市屯留区第二中学校 046100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也是教师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从立德树人的视角来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以及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 立德树人理念解读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进步的指导思想,强调在培育过程中融入道德塑造、人格提升、思想启迪等多方面内容,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人生理念及宇宙观念,塑造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个体。这一理念的核心理念在于“德”,即强调品德的塑造,涵盖了对社会责任感及团队意识的塑造,要求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保持高尚的道德规范。立德树人强调个体的全人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科知识、提升专业技能,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成长。教育旨在培育身心健康的个体,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自主个性。教师需要意识到,传授知识时应与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和应用,更能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践行社会规范。尤为关键的是,立德树人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导师,他们必须拥有崇高的师德,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举止展现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职业形象,成为学生信赖和尊敬的榜样。

2 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2.1 精心筛选课外资源,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受限于课时的局限性,对某些知识点深入探讨的机会往往不多,因此,利用课外资源作为拓展视野和知识延伸的有效手段变得尤为关键。通过对课外资源的精心挑选与有效融合,教学内涵得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更加贴近,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技能。以“梦想从今天起步”为例,教师在教授教材内容关于袁隆平、毛泽东等人物的例子外,还应精选与学生生活紧密、时代感强的课外资料,以拓宽学生思路。例如,教师可以讲述当代青少年在不同领域中努力追求梦想的真实故事,包括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艺术家、运动员或公益人士等,他们的努力和成就能够启发学生。为加深学生对奋斗价值的认识,教师还可展示纪录片或励志影片,展示普通人在追梦过程中的挑战与努力。这些资料生动展示了追求梦想的艰辛与坚持的意义,同时激发学生对自己目标的深思。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这些成功者为何能取得成就?他们遇到了哪些挑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情感层面上对梦想、奋斗、责任等概念有了具体认知,同时被激发出追求个人理想的愿望,逐渐培养出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以及道德分辨力。

2.2 重视情感交汇,融合渗透,实现德育目标

当前,一些教师在授课时过分强调作业完成率和课堂提问的频率,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这影响了教学成效。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高度重视情感教育,充分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教师应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促进学生在能力和情感层面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教师不应仅限于课堂,而应基于教材,细致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层意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育积极情感,激发情感共鸣,培养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同时,教师应重视德育的引领作用,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激励学生向优秀者学习;对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营造积极的激励氛围,促使学生在学习上持续进步,实现全面发展。在互动中,教师应融入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思想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最终达成德育目标。

2.3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感悟传统文化教育内涵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不仅是优化教学内容展示,还扩展了教育资源,助力学生深入理解和吸收课程知识。以“传承文化精神”为例,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点燃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和认同。教师可以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自行收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的相关资料,涵盖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深意、民俗仪式、诗歌传说等方面。通过整合课外资料,教师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深入探究传统节日的实质及其文化价值。课堂上,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微课资源,内容涵盖节日起源、习俗、背后故事等,以视听形式展现节庆活动、民俗特色和诗歌吟咏,让学生通过多感官体验,更深刻地领悟中华传统文化。这样,学生不仅能直观地体验和感受文化底蕴,还能培养深厚的文化情感,进而在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创新文化,增强作为未来社会责任人的意识与能力。

3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大力推进多样化德育活动,力求为初中生塑造全面立体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框架。遵循这一核心理念,学校教职员工精心策划,确保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全过程中得到体现。具体操作上,学校运用多渠道方法,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如,引导学生们参与以传统美德、社会责任、法律知识为主题的班会讨论;实施道德实践类活动,包括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使学生亲身体验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定期举办法治讲座,邀请法律专家为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同时,学校致力于创新德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举办道德与法治知识竞赛,以竞技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编排以道德与法治为主题的戏剧,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领悟教材中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规定。

结语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找准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学生生活的连接点,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感知—实践—体悟”的过程中提高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双钦. 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研究[J]. 名师在线,2024(4):29-31.

[2] 姚辉华 . 立德树人视域下如何做好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工作 [J]. 天津教育,2024(2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