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研究
王燕
张家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小学 075000
引言
全球化语境中爱国主义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切实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数学这门基础学科具有逻辑性强、严谨性强等特点,这就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媒介。
一、小学数学课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方式。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既传授知识、发展思维,又蕴含育人资源。对处于价值观养成关键期的小学生,将抽象数学知识与具象爱国主义感情结合,能让他们学会数字、图形等运算,提升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自豪感[1]。比如,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成就,能感受民族智慧;计算国家建设数据,可体会祖国发展成就。这种整合非生硬说教,而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让爱国主义教育可感可触,避免德育与学科教学分离,还能助学生树立“数学有用、可为国效力”的认知,为其成长为兼具数学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公民奠基。
二、小学数学课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载体,深度挖掘小学数学教材的爱国主义成分是教育整合的先决条件。小学数学教材涵盖数学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多领域,各领域都有可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在“数与代数”章节,结合“理解大数”单元,融入我国人口规模、国土面积和GDP 总量等数据,让学生感受国家规模与实力;“图形与几何”一节,以“轴对称图形”为中心,展现故宫、天坛和苏州园林等传统建筑对称之美,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统计和概率”部分,设计“家乡十年环境变迁”“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加”等统计任务,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国家生态保护与科技发展情况;“综合和实践”部分,结合“数学广角”内容,介绍北斗导航、量子计算等现代科技成就背后的数学原理,让学生明白数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让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数学课堂的关键。传统“教师讲、学生听”模式难激发学生情感共鸣,需结合学生特点与规律,采用互动性、体验性教学方法 [2]。比如,开设数学故事课,讲述祖冲之、华罗庚等数学家故事,让学生感受其爱国情怀与研究精神;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如测量校园爱国主题雕塑尺寸、设计爱国主题手抄报几何图形,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爱国情感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我国高铁速度测算、港珠澳大桥施工数学应用研究等短视频,将抽象数学概念与国家实际成就结合,增强学生直观体验;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设计中国古代算筹计数法与近代数字计数法区别、统计各时代家庭年收入变动情况等探究任务,让学生发现数学与国家发展关联,形成自主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开展跨学科融合教育
数学是多学科联系纽带,跨学科融合教育可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维度与内涵。小学数学课堂可与语文、美术、道德和法治、科学联系,构建“数学 +”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数学 + 语文”融合中,结合《詹天佑》让学生计算京张铁路相关数据,感受其爱国精神;“数学 + 美术”融合中,让学生用几何图形设计主题绘画或手工作品,巩固知识并抒发爱国情感;“数学 + 道德和法治”融合中,结合相关内容设计统计任务,增强学生规则意识和爱国责任;“数学 + 科学”融合中,结合主题让学生计算相关参数,了解科技意义,调动探索积极性。跨学科融合能开阔学生视野,让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合力”,使学生多角度感知祖国发展成果,构建完整家国认知。
结束语
总之,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是新时期教育所需。教师发掘教材中爱国主义成分,可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在数学领域的光辉业绩,提升民族自豪感。创新教学方式,如运用多媒体技术、互动式教学等,能让爱国主义教育更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跨学科融合教育,如数学与历史、地理融合,可使学生更全面认识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在小学数学课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既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又能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助力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谢其扬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策略与实践研究[J]. 数学之友 , 2025, (16): 22-25.
[2] 马同庆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创新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J]. 小学生 ( 下旬刊 ), 2024, (11): 70-72.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一般课题《小学数学与思政有效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2404152)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