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工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古丽加孜腊·阿迪勒坎
木垒县林业和草原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 831900
引言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造林工程在改善生态方面作用关键。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基础,其保护对造林工程可持续性至关重要。但实际造林中,生物多样性面临诸多挑战,故探讨其保护策略意义重大,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等生态脆弱地区尤为关键。
1 生物多样性在造林工程中的重要意义
1.1 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石。造林工程中,丰富生物种类相互依存制约,形成复杂生态网络,通过竞争、共生调节土壤养分、水分和光照分配,像固沙植物能改善沙质土壤肥力,本地昆虫鸟类可有效控制病虫害,保障生态效益。
1.2 提供生态服务功能
生物多样性为造林工程带来丰富生态服务,植物光合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和食物,维护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1]。
1.3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助力造林工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适合当地生长的药材等多样原材料增加林农收入,丰富的荒漠造林景观能带动旅游业,提高森林抗风沙等灾害的能力,降低生产风险,保障林业经济稳定。
2 造林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2.1 造林树种单一化
造林工程中,为追求快速经济效益和便于管理,常大面积种植单一树种。此模式使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降低,且单一树种抗病虫害能力弱,病虫害易迅速蔓延成灾,其生态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多种生物生存需求,破坏栖息地,影响生物种群生存繁衍,在干旱地区这种影响更为显著。
2.2 造林地选择不合理
部分造林工程选地时,未充分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一些地区为扩大造林面积,将天然草地、湿地等改造成人工林,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导致生物栖息地丧失、多样性减少,还可能引发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影响生态质量,对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打击极大。
2.3 造林过程中的干扰
造林中的整地、施肥、喷洒农药等活动影响生物多样性:整地破坏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影响土壤微生物生存活动,进而破坏生物生态环境;施肥和喷农药虽能促进树木生长、防治病虫害,却可能伤害非目标生物,导致多样性下降,在干旱地区的特殊环境中,这种破坏的恢复难度更大[2]。
3 造林工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3.1 科学规划造林工程
3.1.1 制定科学的造林规划方案
造林前,全面调查评估造林地生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结构功能等。依此制定科学方案,明确造林目标、树种选择及模式。规划时充分考量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布局,避免过度破坏生态环境,为干旱地区造林奠定科学基础。
3.1.2 优化造林树种选择
摒弃单一树种造林,选多种适生本地树种混交,如选择耐旱的乡土树种。选种兼顾生态、生物学特性与经济价值,优先本地乡土树种,其适应性强,利于生物共生。搭配珍稀濒危及特殊生态功能树种,丰富森林物种组成,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3.1.3 合理选择造林地
造林地选择秉持生态优先,避开天然草地、湿地等重要生态区。优先选荒山、荒地等退化区域,改善生态同时减少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综合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保障树木在干旱条件下健康生长,维护生态平衡。
3.2 营造混交林
3.2.1 混交林的优势
混交林由两种及以上树种组成,较单一树种林优势明显:生态系统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抗病虫害能力和生态稳定性更强,能改善土壤肥力、促树木生长,还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和食物,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应对干旱等恶劣环境时更具优势。
3.2.2 混交林的营造模式
依生态环境和造林目标选不同营造模式,常见有株间、行间、带状、块状混交。株间为同行间不同树种相间种,行间是不同树种行相间,带状和块状为不同树种成带或块相间,需合理搭配树种、确定混交比例和方式,以适应干旱
地区的气候特点。
3.2.3 混交林的管理
混交林需精细科学管理,定期抚育、修剪、防治病虫害,依不同树种生长需求合理施肥、浇水、松土,同时注意保护林中野生植物和动物,避免人为破坏,确保树木健康生长,尤其要注重干旱季节的水分管理。
3.3 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估
3.3.1 建立监测体系
建立长期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设监测样地定期监测,收集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采用样方法等技术,建立数据库分析管理,掌握动态变化。
3.3.2 开展评估工作
定期评估造林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了解影响程度,评估指标含生物多样性指数等,依据结果调整规划管理措施,确保保护目标实现。
3.3.3 加强科研合作
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了解其形成机制等,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推广先进技术经验,提高保护水平。
3.4 加强生态教育和宣传
3.4.1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开展生态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可以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和保护知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同时,要加强对林农、林业工作者等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技能和管理水平 [3]。
3.4.2 促进公众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造林工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可以组织志愿者参与植树造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等活动,让公众亲身感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要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和平台,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促进造林工程的民主决策和科学管理。
3.5 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3.5.1 完善政策体系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造林工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例如,出台生态补偿政策,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经济补偿;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3.5.2 加强法律保障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破坏生物多样性行为的打击力度。明确造林工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确保造林工程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执法,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结束语
造林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通过科学规划造林工程、营造混交林、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估、加强生态教育和宣传以及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保护造林工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未来的造林工程中,应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不断探索和创新保护策略,为建设美丽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明德 . 生态系统的稳定与非稳定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3,(03):63-66.
[2]周琦 , 魏霞 , 马晓乾 , 等 . 人工樟子松林枯梢病的调查研究 [J]. 林业科技 ,2010,35(01):26-29.
[3]梅路俊 . 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应用与种间关系调节分析 [J]. 林业勘查设计 ,2023,52(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