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师生互动模式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作者

魏敏

湖北省石首市文星小学

引言

师生互动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里教师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不但能引导教学实践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丰富课堂教学的方法,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主导者,进而有效贯彻落实当下“生本教育”的理念,更好地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对此,教师在实施师生互动的时候就要更好地观察与分析学生,找出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长处与短板,从而为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互动教学策略,以期能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师生互动模式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分析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师生互动模式,可以有效地打破以往单向的灌输式教学的局限,进而通过对话、讨论、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化自身对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当教师以平等地姿态认真倾听学生对“友善”“责任”等概念的理解时,不但能及时地纠正学生的片面认知,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去感受到价值观的现实意义,从而使原本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准则[1]。

此外,教师设计实施师生互动还能充分地增强学生对道法知识的认同感,例如教师在与学生探讨关于“规则”的内容时,师生就能共同分析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学生也可以在表达与思辨中逐渐地将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信念,进而在潜移默化间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标准,正是如此,这种基于互动的价值观培育才能更加贴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正向价值观的生根与生长。

二、师生互动模式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实践路径

(一)借助趣味性活动营造互动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活泼好动且好奇心强,教师在课堂上设计趣味性的活动能够充分地契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只有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有趣的活动中时,学生才会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而才能与教师和同学之间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在互动中逐渐地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助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以人教版一年级《人人爱护公物》为例,教师就能在课堂上组织游戏活动,先将教室中的一些公物,如桌椅、黑板擦、扫帚等贴上标签,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向学生们说明游戏的规则,即在规定时间内每个小组要找出教室里被损坏的公物,并且思考如何才能正确地爱护它们,之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会积极地在教室里寻找,并且小组内会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小组会发现椅子腿比较摇晃,进而讨论可能是因为大家平时坐姿不端正经常晃动椅子导致的,因此提出要及时提醒同学们爱护椅子,坐的时候不要晃来晃去。如此一来,课堂氛围不但十分活跃,学生们还能在互动中深刻地理解爱护公物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地形成爱护公共财物的意识和价值观。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互动效果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就能为教育教学带来诸多的便利,所以教师就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积极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进一步为师生互动创造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正确认识广告》的时候,就需要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各种类型的广告视频,包括电视广告、网络广告、街头广告等,在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

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发布讨论话题:“你认为这些广告中哪些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哪些可能存在夸大或误导的情况呢?”学生们可以在平台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实时地回复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而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意见展开深入地思考。之后教师还可以发起在线投票,引导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具误导性的广告类型有哪些,这样不但可以极大地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还能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正确地辨别广告信息,从而树立起理性消费的价值观。

结束语:

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改革与创新,还能有效地助力学生更加全面地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进而有效地培育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优良习惯与正确的价值观念。对此,教师需要运用多样的方式为学生打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而充分地辅助学生全面地增强自身的核心素养与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刘峻豪 . 小学《道德与法治》优质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案例研究 [D].临沂大学 , 2025.

[2] 张定军 .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探究活动中师生互动的实践研究 [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 2024, (06): 168-17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