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探讨

作者

图雅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蒙古族中学  025150

引言

新课程标准愈发重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独立思考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让学生不盲目接受既定的历史结论,而是学会主动探究历史的真相,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这不仅符合历史学科“求真”的本质,也顺应了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历史理解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历史理解能力。学习《秦末农民大起义》这节课时,传统教学只让学生记住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批判性思维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分析秦始皇一系列举措的合理性。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等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国家的大一统。短期内,这些变革会有很多问题,比如,工匠们要重新学习新度量标准等。引导学生思考秦朝强大一时为啥会快速灭亡,会从多方面因素去剖析,深入分析历史事件背后因果关系。

(二)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三观

通过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正确三观。例如,在学习“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节课时,要是从传统观念分析,可能会认为汉文帝、汉景帝制定的轻徭薄赋是二人的明君德政。要是用批判性思维解释这个问题,结合大汉初期社会经济萧条,需要恢复经济的历史事实,会认识到这个政策的制定是必然举措。这样的话,学生会学会全面、辩证看待历史,避免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失误。学生会从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初中历史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基础。质疑精神可以激发出学生求知欲,对事物产生好奇心,主动地探索历史真相,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安管。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传统观点等提出疑问,打破对权威的盲目崇拜。例如,在教“秦统一中国”这节课时,历史教材中通常强调秦统一的积极意义,结束了长期的战乱,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是否是都是和平的?”“秦朝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是否给各国人民带来了灾害?”“秦朝统一后实行的严苛法律,对百姓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秦朝统一六国后,实施的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对我国今后的发展是否起到巨大影响?”,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了解秦朝的暴政与秦迅速灭亡之间存在怎样必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对后世封建王朝的统治策略产生了何种启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进而还会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二)拓宽学生思维视野

我国有几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几千年间发生了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往往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能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结合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拓宽学生思维视野,避免片面地看待历史。例如,在教“三国鼎立”这节课时,传统观点通常从政治军事角度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强调曹操、刘备、孙权等政治军事领袖的作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控制的北方地区,虽然经历战乱,但在曹操的治理下,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让农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屯田制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收回无主荒地,招募流民进行耕种,国家提供土地、种子和农具,农民则将收成的一部分交给国家;军屯则是让士兵在闲暇时进行耕种,实现军队的自给自足。蜀汉占据的益州地区,土地肥沃,诸葛亮重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推行盐铁官营,加强对经济的控制。蜀汉还积极发展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贸易,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孙吴控制的江东地区,利用长江天险,发展水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曹魏崇尚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中央集权;蜀汉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道德教化和君臣伦理;孙吴则融合了江南地区的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2]。

(三)引入历史史料实证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引入历史史料来实证教学。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开展史料实证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让学生学会通过分析和解读史料,得出合理的历史结论。初中历史教材中穿插了丰富的史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引入课外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从不同史料中获取信息,分析其可信度和局限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史料,如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等,并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鉴别和分析。例如,在教“百家争鸣局面”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展示《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经典著作片段,让学生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同时,还可以展示一些考古发现的与百家争鸣时期相关的竹简、帛书等实物史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文化氛围。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存在争议的史料,让学生进行辨析。例如,关于老子的生平,不同的文献记载存在差异,《史记》中记载了老子的三种不同说法。通过对这些有争议史料的分析和探讨,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百家争鸣这一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培养学生求真意识。

结束语

总之,初中历史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开展对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意义重大,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初中历史教师通过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引导多元史料分析、开展问题驱动教学等策略,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不断实践和完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更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思娸 .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J]. 农家参谋 ,2020(14):192-193.

[2] 王爱玲 .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4(09):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