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阿侯惹洗
四川省美姑县牛牛坝小学校 四川美姑 616450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我国的教育方式和观念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给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另外,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语言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所以在家庭作业的设计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的语文作业必须要密切地结合现实生活,既要有兴趣,又要有创新,要与语文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言领悟和应用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一、" 双减" 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意义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新内容学习后的作业设计需发挥关键作用,其既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来开展针对性教学的反馈渠道,也是学生完成知识输出、把握重难点并完善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完成作业时,学生能通过再次学习实现查缺补漏、发现自身不足,而思考作业的过程更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契机。合理设计的语文作业既能通过涵盖课文理解、阅读技巧、写作能力等多方面内容巩固课堂所学,帮助学生在实践练习中深化知识理解与应用、形成扎实基础并强化记忆掌握,又能通过给予自主选择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解决作业问题的独立思考、资料查找与归纳总结过程中提升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并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1]。
二、" 双减" 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立足个体差异,实施分层精设
在“双减”政策大力推行的背景下,其核心目标之一是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并营造健康高效学习环境,所以教师需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摒弃传统“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模式,转而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小学语文作业进行分层设计,使基础薄弱的学生巩固基础、中等水平的学生提升运用能力、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思维,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并实现语文能力的稳步提升。
例如在教授《乡下人家》后,教师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设计“基础巩固层”作业,要求其摘抄文中 3-5 句具体景物描写(如“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并配以景物简笔画及颜色、形状的文字标注,以强化字词与画面感知。针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布置“能力提升层”作业,要求选择文中场景(如“母鸡带小鸡觅食”)进行复述,并加入想象描述动物动作神态(如“母鸡昂着头,警惕地四处张望,小鸡们紧紧跟在后面,叽叽喳喳地叫着,一会儿啄啄地上的虫子,一会儿又互相追逐打闹”),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拓展创新层”作业,要求模仿文中景物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熟悉的乡村或城市景象,比如描写城市公园早晨“清晨,阳光洒在公园的湖面上,波光粼粼。湖边的柳树垂下细长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曳。老人们在空地上打太极拳,一招一式,沉稳而有力;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玩耍,笑声回荡在整个公园”,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双减”政策旨在让学习回归校园与教育本质,并增强其趣味性,为此小学语文作业需突破传统书面形式,并通过设计阅读类作业引导学生接触经典文学与儿童读物以拓宽视野、提升阅读理解力,开展实践活动类作业来锻炼口语交际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布置手工制作类作业培养动手与创造力,最终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在轻松氛围中提升学习效果 [2]。
例如在《三月桃花水》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阅读拓展任务,要求学生课下搜集其他描写春天美景的短文或诗歌,认真阅读并摘抄喜欢的语句,比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等生动语句,以拓宽认知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与搜集素材制作“三月桃花水”主题手抄报,在手抄报上,他们可以用彩笔描绘出桃花水潺潺流淌、桃花飘落河面的画面,还能把摘抄的好词好句写在旁边,从而将阅读与手工制作相结合,进而锻炼动手与知识整合能力。在组织分享会,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手抄报,并介绍创作思路、分享阅读感悟与制作收获。期间,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交流,教师适时引导点评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多样化作业形式中轻松吸收知识并体验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三、结语
总之,在“双减”的大环境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需要从传统的方式转向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方式。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这些策略不断地对作业进行优化,突出灵活和个性化,让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杨林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 [J]. 文科爱好者 ,2023(2):250-253.
[2] 王玉齐 , 张敏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究 [J].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