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从“一支粉笔”到“云端漫步”,小学语文数字化教学模型的破局之路

作者

焦学慧

中卫市第十小学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不断深入,数字化教学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依赖黑板、教材和粉笔,存在资源单一、互动不足、个性化教学缺失等局限。而数字化教学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智能技术等手段,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元的学习路径。构建科学有效的数字化教学模型,实现从传统模式到数字化模式的跨越,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数字化教学模型构建背景

2.1 政策引领方向

国家先后出台《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明确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政策支持为小学语文数字化教学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制度保障,各级学校加快了数字化教学设施建设与应用步伐。

2.2 学生需求驱动

当代小学生是“数字原住民”,习惯于通过视频、动画、互动游戏等方式获取信息。传统教学的单向灌输模式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而数字化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特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学习需求,能有效提升学习主动性。

2.3 技术支撑保障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坚实支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效共享,大数据能精准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人工智能可提供个性化辅导,这些技术让小学语文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智能化、精准化发展。

三、小学语文数字化教学现存问题

3.1 教学资源质量堪忧

网络上的小学语文数字化资源数量庞大,但存在内容重复、形式单一、与教材脱节等问题。部分资源仅简单呈现知识点,缺乏互动设计和思维引导;还有些资源存在科学性错误,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导致教师筛选资源耗时费力。

3.2 教学模式创新不足

许多教师对数字化教学的理解停留在“多媒体替代黑板”层面,仅将教材内容转化为PPT 课件,教学模式仍以讲授为主。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衔接不畅,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引导,未能发挥数字化教学的互动优势和个性化优势。

3.3 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部分教师缺乏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对在线平台、互动工具的使用不熟练。在数据分析、智能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不足,难以根据学生学习数据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对数字化教学的认知存在偏差,部分人过度依赖技术或对技术应用持抵触态度。

3.4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教学评价仍以期末笔试为主,侧重知识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在数字化学习中的过程表现。缺乏对信息素养、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

四、小学语文数字化教学模型破局策略

4.1 构建优质资源体系

建立“筛选 + 开发 + 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组织专业团队筛选优质网络资源,剔除无效内容;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开发微课、互动课件、拓展阅读包等特色资源;搭建校级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分类存储和高效检索,确保资源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4.2 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

推行“线上预习 + 线下互动 + 线上拓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通过在线平台推送预习任务和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中利用互动白板、小组协作工具开展探究式学习,解决预习中的难点;课后通过在线作业、拓展阅读等巩固学习效果,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

4.3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建立分层培训体系:针对新手教师开展基础技术操作培训,使其掌握课件制作、平台使用等技能;针对骨干教师开展进阶培训,提升数字化教学设计、数据分析、智能工具应用等能力。通过教学竞赛、教研活动等形式,促进教师交流实践经验,培养数字化教学思维。

4.4 完善多元评价体系

构建“过程 + 结果”的评价模式:利用学习平台记录学生在线学习时长、作业完成质量、课堂互动表现等过程性数据;结合单元测试、项目成果等结果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参与的评价方式,注重对信息素养、合作能力等的评价,形成良性反馈机制。

五、实践案例与结论

某小学实施数字化教学模型后,通过优质资源库建设、混合式教学实践、教师素养培训和多元评价改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显著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平均提高 20% ,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明显增强。实践证明,科学的数字化教学模型能有效突破传统教学局限。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数字化教学模型的构建需要系统施策,通过资源优化、模式创新、素养提升和评价完善,实现从“一支粉笔”到“云端漫步”的转型。未来需持续探索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数字化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