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交通工程施工安全防治和监管体系研究

作者

郭毅

枣庄路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山东枣庄 277000

1、引言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张,由于施工环境越来越复杂和技术要求不断提升,传统安全管理方式难以满足现代交通工程施工需求,所以构建系统化、科学化、信息化的交通工程施工安全防治与监管体系对防范和减少安全事故、保障工程质量与施工人员安全、推动交通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想要剖析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现状、探究相关防治策略并构建完备监管体系,以此给提升交通工程施工安全水平供应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2、安全防治策略研究

2.1 技术层面防治措施

交通工程施工具有特殊性与高风险性这一点决定了技术层面的安全防治措施得按照“预防为主、技术先行”的原则来开展工作。首先,要推广并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用于施工安全仿真以及风险预测方面,因为住建部科技发展中心 2022 年的统计显示采用 BIM 技术进行安全管理的工程项目安全事故率平均降低了 32.7%[1]。其次,把基于物联网和 AI 技术的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作为标准配置尤其在桥梁、隧道这些高危作业区域更要部署好结构形变监测、有害气体浓度监测、人员定位系统之类的项目以达成对关键风险点的实时监控的目标,2023 年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的测试结果表明智能预警系统能够把危险情况的响应时间从传统的分钟级别一下子缩短到秒级别从而大大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2.2 管理层面防治措施

管理层面的安全防治需着重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管理机制,首先要创建“项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模式,把安全管理提前到规划设计阶段并开展设计阶段安全风险评估(Safety in Design),因为统计显示这一做法能降低 30% 以上的施工安全隐患。其次要完善分层分级的安全责任体系,厘清从项目总负责人到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职责并制定责任清单与考核标准。第三要引进国际先进的安全绩效指标体系(Safety Performance Indicators),不但要关注像事故率这样的滞后指标,也要重视安全培训覆盖率、隐患整改率等先行指标以达成安全管理的科学量化,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2022 年数据表明采用先进安全绩效评价体系的项目安全管理效能提高了41.3%。

得强化安全行为管理,推广使用安全行为观察与干预(BBS)技术并定期做安全行为分析以让不安全行为及时得到纠正,还要建立健全分级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并给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制定不一样的培训计划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是要加强对特殊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以保证持证上岗率达到 100% ,并且安全文化建设要在管理措施里占据重要位置,开展像安全标杆评选、安全知识竞赛、安全警示教育之类的活动来营造“人人关心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的文化氛围,研究显示良好的安全文化能将人为失误造成安全事故的情况减少40% 还多。

2.3 法规政策支持体系

交通工程施工安全防治的制度保障来源于健全的法规政策支持体系,要加快完善交通工程施工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在已有《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基础上,针对交通工程特点制定像《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办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专项规定》之类的专项安全法规,并且还要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加快修订《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等标准以实现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

交通工程安全管理方面,政策层面得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并建立安全信用评价体系,把企业安全表现跟资质评审、招投标挂上钩,使“安全信用记录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成为现实。2022 年交通运输部试点安全信用评价机制的时候,纳入评价体系的企业安全投入增加了18.7% 且安全管理水平有显著提升 [2]。

3、监管体系优化

3.1 监管机制创新

交通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且变得越来越复杂,导致传统监管机制难以满足当下安全管理工作需求。2020 到2023 年中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超10 万亿元,虽然施工安全事故率有所降低但仍在 2.3‰上下徘徊,所以监管机制急需创新才能符合行业发展新趋向。“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一种有前景的监管机制创新,该机制对不同风险等级实行差异化监管从而把有限监管资源集中在高风险地方进而提升监管效率。“第三方安全评估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监管机制创新,按照这一制度,在交通工程施工的关键节点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安全评估以保证评估结果客观公正。

3.2 信息化监管平台构建

信息化监管平台得有实时监控、预警分析、智能决策之类的功能,依靠物联网技术能对高风险区域、关键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凭借大数据分析可识别潜在安全风险并在事前就预警,用上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深度挖掘监管数据以帮助监管决策,就像 2022 年京雄高速公路建设时用的那个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在安装了 3,000 多个传感器之后能实时监测边坡稳定性和设备运行状态,成功预警并阻止了12 起潜在安全事故,从而大大提高监管效能。

3.4 监管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要科学评估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管效果就得建立起一个包含安全绩效指标、监管活动指标和社会满意度指标这三个维度的综合性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安全绩效指标主要用于考量事故率、死亡率、伤亡人数之类的安全成果,监管活动指标用来评估检查覆盖率、隐患整改率、执法效率等监管过程,社会满意度指标能够体现公众和媒体对安全状况的评价,2023 年交通工程安全管理指数报告显示采用科学评估体系的地区安全管理效能提高了 31.2%,所以评估监管效果时要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借助数据分析、实地调研、满意度调查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客观地评价监管工作的成效,从而给监管体系的持续优化提供依据。

4、结论

未来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管需向更精细、智能、协同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要强化技术创新以促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安全监管里深度应用,另一方面要完备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给监管工作提供强大保障,并且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来持续优化监管体系,此研究对推动我国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意义重大,也能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行业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依据,其成果可用于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等各种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能够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护航并助力行业发展迈向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树香 ;.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研究 [J]. 大众标准化 ,2024(14):179-180+183.

[2]戚胜辉 ;. 交通工程施工安全防治和监管体系构建方法分析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1(10):202-203.

[3]孙博 ;. 交通工程施工安全防治和监管体系研究 [J]. 中外企业家 ,2018(2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