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校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分析研究
郭菲 王磊磊 严浩 陈亦仁 赵义鹏
河北工程大学机械与装备工程学院 邯郸 056038
1. 引言
在全球经济转型和科技革命加速的背景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本文系统分析国内外课程融合的典型模式,比较其差异与成效,旨在为优化我国高校专创教育融合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助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 国内外高校专创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2.1 国外典型模式与特点
国外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呈现多元化路径 , 美国采用“全校型”融合策略,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通过跨学科“设计思维”课程体系,整合工程、医学等专业与商业创新,系统培养学生从创意构思到产品开发的全流程能力 [1]。欧洲高校侧重“学科定制型”模式,如帝国理工学院在生物工程专业嵌入“医疗技术创新创业”课程,由临床医生与企业家联合授课,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 [2]。新加坡国立大学则构建“三阶段”培养体系,通过意识激发、技能训练和实践孵化的递进式课程设计,完成创新能力的阶梯式培养 [3]。
这些模式具有显著优势 , 通过 MIT 媒体实验室等跨学科平台, 35% 的学生项目成功转化创业;采用丹麦奥尔堡大学 PBL 模式,使 60% 课题源自企业实际需求;创新评价机制如滑铁卢大学“创新学分”制度,有效跟踪学生成长过程。
2.2 国内实践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国内高校专创教育融合模式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中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实践路径。随着“双创”战略的持续推进,高校积极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评价机制,形成了“学科交叉型”“实践驱动型”和“生态协同型”等典型模式。
学科交叉型,通过开设“专业 + 创业”复合课程或跨学科实验班,如清华大学 x-lab 项目整合多院系资源,推动专业知识的创新应用[4] ;二是实践驱动型,以项目为载体促进成果转化,如浙江大学 " 紫金创客 " 平台联通实验室与产业资源,助力技术专利商业化【5 ;三是生态协同型,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生态系统,典型如上海交大 " 零号湾 " 园区,通过政产学研协同提供全链条创业支持 [6]。这些模式均突破了传统教学边界,通过课程重构、实践强化和平台支撑的三维联动,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核心在于建立专业知识向创新实践转化的系统性通道,培养学生的复合型能力。
国内高校专创教育融合虽在提升学生素质、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课程融合表层化,多采用简单增设创业模块的方式,缺乏系统性设计[7] ;二是师资结构失衡,校内教师缺乏创业经验,而校外导师参与度不足[8] ;三是评价机制功利化,过度侧重竞赛获奖和企业注册数量,忽视创新思维等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些瓶颈制约了专创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3. 国内外高校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
国内外高校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上呈现出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融合深度、实践载体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
在融合深度上,国外高校更倾向于将创新创业思维系统性地嵌入专业课程体系,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完成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的全流程训练,而国内高校虽强调跨学科合作,但多采用选修课或独立模块的形式,与专业核心课程的结合仍显松散,这种差异反映出国外课程设计更注重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统一,而国内则存在一定的“贴标签”现象。
在实践载体方面,国外高校普遍依托真实产业问题驱动学习,国外高校将企业需求直接引入课堂,而国内尽管有浙江大学“紫金创客”等实践平台,但多数项目仍局限于模拟竞赛或孵化器活动,与市场真实需求的对接不够紧密。此外,国外高校如 IT 的“媒体实验室”更强调跨学科团队的长期协作,而国内的学生团队多以短期竞赛为导向,持续性不足。
在评价机制上,国外高校注重过程性评价,而国内仍以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企业注册数量等结果性指标为主,这种差异导致国内学生更关注短期成果,而忽视了创新思维和风险承担能力的长期培养。
4. 国内专创教育融合未来优化路径及发展建议
首先,深化课程融合,借鉴国外“全校型”模式,将专创教育融合嵌入专业核心课程而非附加模块,在低年级培养创新意识,高年级结合专业开展实战训练;其次,强化实践的真实性与跨学科性,国内高校需加强校企协同,引入更多产业真实问题作为课程项目,并建立长效的跨学科团队机制,避免“竞赛式创业”的短期化倾向;最后,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记录学生在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成长,而非仅以创业成果论成败。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未来课程体系还需增强灵活性。例如,开发“专业 +AI+ 创业”微课程,适应技术驱动的创新需求,实现课程深度整合、实践真实化和评价科学化,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专业底蕴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总结
通过对比研究,揭示了国内外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显著差异,并明确了国内课程体系建设的未来优化方向,即构建阶梯式课程体系、强化产教协同的真实性、完善过程性评价机制,推动从简单叠加到有机融合的范式转变,培养具有专业底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Linton, G., & Klinton, M. .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A design thinking approach.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Management, 57(S1), 130-147.
[2] Mets, T., et al. . Embedding entrepreneurship in STEM: Thecase of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Technovation, 96, 102134.
[3] Tan, W. L., & Ng, C. K.. A stage-model approach to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Education 1+ Training,63(4), 592-606.
[4] 李华, 张磊.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J]. 中国高教研究 , 2020(5): 78-82.
[5] 王明, 刘芳. 基于实践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9(3): 45-49.
[6] 张伟. 协同创新视角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 2021(2): 112-118.
[7] 陈晓红 . 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瓶颈与对策 [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11): 33-39.
[8] 赵阳 . 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困境与突破 [J]. 中国高等教育 ,2023(6): 58-61.
项 目 来 源:1. 河 北 省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研 究 与 实 践 项 目(2023cxcy115)《新工科专业“专创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 创新方法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CXFF-2025CY04)《区域创新方法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