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电运行团队代际交替中的知识传承与经验反馈体系优化

作者

吴鹏

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 广东省江门市 529228

一、核电运行团队代际交替的挑战与知识传承现状分析

1. 代际交替的背景与紧迫性

核电发展至今已走过四十余年的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运行专家到了退休年龄,虽然每年核电行业都吸纳大量的新鲜血液,形成了新一代的运行团队,但是大规模的退休潮前所未有,新老交替的速度太快,知识的有效传承变得极为紧迫。一旦传承不力,那些无法完全用规程、手册记录的“隐性知识”,如对特定工况的直觉判断、复杂故障下的应急处置智慧、人因失误的预防经验等,会因此面临永久流失的风险。

2. 当前知识传承与经验反馈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1)知识“固化”与“隐性化”并存:大量宝贵的经验以个人笔记、口头讲述或“师徒秘传”的形式存在,未被系统地采集、整理,知识资产固化在少数人脑中,无法广泛共享,且现有的知识库多为静态的文档库,更新不及时,缺乏交互性,较难激发年轻员工的学习兴趣。

(2)传承模式单一且效率不高:传统的“师带徒”模式虽有效,但其效果高度依赖于师傅的个人意愿和教学能力,覆盖面有限,一对一的传承模式,难以满足大规模的人才培养需求。

(3)经验反馈闭环不“优”:当前的经验反馈流程,存在“重报告、轻落实”、“重分析、轻共享”的现象,事件报告生成后,改进措施和执行效果跟踪不足,经常会有同类事件重复发生,更重要的是,经验反馈的成果未能高效地反哺到知识库和培训体系中,无法形成良性闭环。

二、知识传承与经验反馈体系的优化路径与策略

1. 构建“活”的知识库

传统的知识库往往是一堆静态的的文档,在需要具体资料时检索难度大,较复杂一些的内容在理解和应用上也更为费劲。因此,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活”的知识库。

(1)内容活化:让隐性知识“看得见、听得懂”

资深专家传承的难点通常用文字很难完整记录下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晦涩难懂的内容转化为具象化的资料。

组织对资深专家、技术带头人的知识汇集工作,用高清视频录制,把他们处理复杂工况、诊断疑难故障、执行关键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和决策点都完整留存下来;利用音频技术,记录下他们的经验口述、事故复盘、安全心得整理成语音笔记;模拟真实的机组工况,专家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手把手”的教学演示,年轻员工可以沉浸式学习。

在此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专家知识地图,地图以领域、专业、设备、系统为坐标轴,清晰地标注出每位专家的知识权威区和擅长领域。年轻员工在面对问题时,可以“按图索骥”,快速定位到最合适的专家和其对应的数字化知识资源,提高知识获取的效率和精准度。

(2)结构活化:让孤立知识“连成网、能穿透”

核电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结构活化的核心在于打破这些壁垒,构建一张万物互联的知识网络。

采用知识图谱技术,把所有知识元素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构建成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当运行人员点击知识库中的一个主要节点时,他看到的内容是与其关联的全部信息,而不是只有图纸和参数,这些信息内容包括:发生过的相关事件报告及原因分析;针对性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资深专家对此设备有哪些独到的经验和视频讲解;相关的培训模块和模拟机课程;还可以关联到当前该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员工根据上述资料即可实现从“知道是什么”到“知道为什么”和“知道怎么办”的跃升。

(3)交互活化:让知识库“在生长、会进化”

一个“活”的系统必须具备持续进化的能力,这要打破知识库由少数人维护的传统模式,把其转变为一个全员参与、集体智慧的共创平台,可以引入类似百度百科的协同编辑和知乎式的问答功能,鼓励所有运行人员对知识库进行补充、修正和提问,设立点赞、评论、积分等激励机制,让知识库在集体智慧的贡献中持续生长和进化,真正“活”起来。

2. 打造“新”的传承链

(1)模式创新:在保留“师带徒”核心精神的基础上,升级为“导师制 + 项目制”,给每位新员工配备一名业务导师和一名安全文化导师,同时设置“技术攻关小组”、“经验反馈项目”等,新老员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共同学习、教学相长。

(2)机制保障:建立传承效果评估机制,把导师的辅导成效、新员工的成长速度、绩效考核和发展挂钩,形成双向鼓励,同时给即将退休的专家设立“首席知识官”等荣誉职位,激励他们在退休前集中进行“知识萃取”,完成经验传承。

3. 形成“优”的反馈环

(1)流程闭环:建立全流程、数字化的经验反馈管理平台,从事件报告的原因分析,再到纠正任务的分配、执行、结果的验证,再到最终效果评估,整个流程需要实现全线上流转和透明化管理,利用工作流引擎,确保每个环节责任到人、时限明确,杜绝任务布置后有始无终。

(2)价值闭环:要求所有经验反馈的输出,如新规程、新培训材料,必须与“活”知识库和培训系统实现自动关联。例如,一份关于某泵故障的事件报告在关闭后,系统应自动把关键知识点更新到该泵的“知识图谱”中,生成相应的培训考题,推送给相关岗位的员工。

(3)文化闭环:倡导“无责备”的安全文化,鼓励员工主动报告微小失误,定期举办经验反馈分享会、发布经验反馈简报,表彰在经验反馈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营造“人人讲经验、事事有反馈”的浓厚氛围。

三、结语

如果说核电运行团队的代际交替是一场关乎核安全底线的“大考”,那么构建一个强大的知识传承与经验反馈体系则是应对这场大考的“必答题”。资深专家的个体智慧和持续进化的能力是确保核安全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我们现今要做的就是要行业标杆看齐,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李连海 . 新时代核电运行青年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江苏核电运行三处核电运行青年人才培养为例 [J]. 大视野 , 2019, (03): 59-65.

[2] 肖勇. 试析核电厂复杂工况下运行团队的高效运作 [J]. 设备管理与维修 , 2022, (02): 7-8.

[3] 徐守新 . HL 公司新建三代核电厂运行人员培养优化研究 [D]. 广西大学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