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设计在城市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中的要点分析
崔永峰
身份证号码:211224198210210355
一、人性化设计在城市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中的核心要点
1.1 功能适配
功能性适配是人性化设计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为依据目标用户群体的特性及其所处场景来创建多种功能体系,以此超越传统单一化设计的束缚。按照儿童各个年龄段的行为发展规律,可将空间划分成三个功能区域。例如,对于 0到 3 岁的婴幼儿,最好用软质材料铺设地面,还要设置低矮的攀爬装置和互动水池以保证安全,所有的设施都要采用圆润的边缘设计,以免尖锐的棱角造成危险。
按照居民运动需求,合理安排步行道、慢跑径、健身设施区、羽毛球场地等公共空间的布局。步行道设计时要避开陡峭地形,设置连续的指示标识和休息座椅;慢跑径宽度不少于 2.5 米,每隔 500 米就要增添饮水设备;健身区域要有多种多样的健身器材,并提供操作指南;羽毛球场地最好用弹性材料覆盖,还要在周围装上围网,防止羽毛球飞出影响到其他活动。
1.2 空间尺度
城市公园功能分区的规模不宜过大,否则使用者会因空间尺度感变强而产生心理压力。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主干道宽度与周边建筑高度的比例不宜超过1:1.5—1:2,防止道路过宽造成空间疏离感;广场的长宽比不宜超过 3:1,这样可以加强空间围合感,使环境更加亲和、舒适。
优化景观节点的空间布局规划,要依照实际的功能需求来合理确定景观亭的建筑规模,其内部净高最好不少于 2.8 米;花架的设计跨度建议在 4 到 6 米之间,高度要达到 3 米以上,这样才能保证行人既能够顺利通过又可以在此停留;水景展示区的视距应当同场地面积相适应,不能离得太近以至于水花四溅破坏环境的美感,也不能离得太远以至于观赏效果大打折扣。
1.3 生态关怀
植物选择需兼顾观赏性、功能性和生态性的有机统一。优先选择本土植物资源,既可大幅削减养护开支,又可有力阻止外来物种入侵;通过季节性植物调配策略,保证景观效果全年均衡,符合使用者的视觉需求;在儿童游乐区规避带刺或者有毒植物,在休闲区域选用芳香类植物,改良感官体验;利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多层次布局的规划方案,创建立体生态体系,给使用者营造舒适的遮阴避暑环境。
依照 “海绵城市” 的理念,借助透水铺装、雨水花园、蓄水设施等技术手段,达成对雨水资源的有效收集和综合应用。人行道和广场选用透水性材料,像透水砖或者透水沥青,从而加强雨水渗透效率,减轻积水状况;在低洼地带安排雨水花园,栽种耐湿植物,既能符合生态改良的需求,又能发挥雨水滞留的作用;设置储水装置保存雨洪资源,用于绿化灌溉或者景观补水,明显削减常规用水量;水体规划不能采用高能耗的大面积水域或者喷泉设施,而是采用循环利用系统,而且完善安全保障措施,保证公众活动安全。
选用环保、舒适又耐用的优质材料非常重要。地面铺装时要首选防滑材料,因为雨天或者水边的地方容易有安全隐患;户外座椅、防护栏杆之类的设施最好用抗腐蚀而且隔热性能好的材料,防止夏天太热被烫伤;孩子玩的地方一定要选低毒无害、环保性能好的材料,保证安全;材料的颜色和纹路质感也要和周围环境很好地融合起来,不能有刺眼或者奇怪的感觉。
二、人性化设计在城市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施路径
2.1 优化设计流程
在项目规划时期,应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不同方式的研究手段,以全面获取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数据。同时,需保证调研的样本包含不同年龄层次、性别比例、职业类型以及健康状态的人群,着重剖析他们在日常使用频次、喜爱的功能种类、选取的景观类型、想要的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依据前期调研的数据,拟定契合用户需求的设计方案。在方案设计期间,要邀请目标群体的代表加入评审环节,认真采纳他们的反馈意见;利用三维建模和虚拟现实(VR)技术塑造可视化模型,让用户直观地了解设计方案,从而提出改良意见;依靠 VR 技术,让居民以 “身临其境” 的方式体会园林环境,就座椅放置、设施摆放等事宜给出改善想法。
施工图设计阶段要精确量化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关键参数,保证设计目标精准达成。详细指定座椅材质、规格、布局形式以及数量等具体要素,明确无障碍坡道的坡度、宽度以及扶手高度等技术指标,确定绿化植被的种类、规格以及分布位置;可以组建由人体工程学专家和无障碍设计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团队,从不同角度考察设计方案,以保证其符合人性化设计的规范标准。
2.2 强化公众参与
通过公众听证会、多渠道调研以及设计工作坊等形式来加强公众对于设计流程的参与感。可以定时举办主题研讨活动,汇集社区居民、专业设计师以及行业专家等各方资源,促使居民直接表达需求;依靠政府官方网站或者社交平台公布方案信息,广纳社会意见,对于合理的建议加以采用并且及时反馈。
园林规划和建设阶段要形成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布机制,定时公布工程推进报告,举办实地考察活动,尽快找出并合理解决潜藏的问题;在园林运维经营环节则要健全公众参与体系,积极搜集使用者的回馈和提议,可以通过设立意见箱、开辟投诉热线或者运用官方社交媒体平台等多种途径推动信息流通;执行常态化用户满意度检测,按照调研所获数据改进服务计划和资源调配,进而改善经营运作效能。
2.3 完善后期运维效能
创建周期性保养体系,对园林设施执行检测并加以修复。需每周巡查座椅、健身器材、无障碍设施等设施,及时替换损坏的部件;每月执行植物养护任务,包含修剪、水分调节、施肥等,保证植被生长环境;每季对场地铺装、水景设备等展开全面检查,防止积水或者损坏,保证设施运行效能。依照用户需求的动态改变,及时调整功能布局以契合多种需求:人口老龄化加重,要增添适合老人的健身设施、医疗站点等;儿童人口增多,就要扩充儿童游玩区域,完善相关服务;公众环保意识上升,可以引进新能源设备,提倡绿色低碳观念。
结语:
人性化设计理念是城市景观和风景园林规划的核心价值取向,其本质是深入探究目标群体的需求特点,创建包含 “功能性匹配、空间适宜性、生态可持续性、文化认同感、全民共享” 等要素的园林环境体系。在规划设计环节,要从功能适配性、空间尺度合理性、生态可持续性、文化传承相关性以及无障碍设计这五个方面入手,充实技术标准体系,从而保证园林空间既能符合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又可做到生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 陈焘 .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与美学平衡研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5,41(09):43-45.
[2] 张友春 . 基于居民感知与参与的城市景观绿化优化探究 [J]. 现代园艺 ,2024,47(22):155-157.